目前,全國企業復工復產正深入推進,餐飲、物流等服務業也加速復蘇。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各地餐飲行業紛紛采用了“無接觸配送”等方式為顧客上菜或送餐,深得大家的認可。而“無接觸配送”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就是使用送餐機器人。
送餐機器人一般主要在店內使用,負責將菜品從廚房運送到顧客就餐桌位,以減少人與人接觸的幾率。由于線上點餐的人眾多,不少商家也將送餐機器人用來運送外賣,讓快遞小哥可以在前臺“無接觸取餐”。在國外,一些地方還投入了可以短途配送外賣的送餐機器人。
送餐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既為安全就餐提供了重要幫助,也推動了服務機器人行業的加速發展。實際上,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與送餐機器人相比,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優勢與市場前景更加受到大家的關注。在中國、日本等諸多老齡化趨勢凸顯的國家,醫療機器人正快速發展。
醫療機器人機遇龐大
在這次席卷的特殊危機中,醫療機器人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無論是重要場所的消毒殺毒、測溫,還是安全巡查、病房陪護、咨詢解答等,各類醫療機器人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讓行業人士、醫療人員和患者等群體看到了其顯著的積極作用。
早前,醫療機器人的普及,主要原因是受到社會老齡化嚴重、醫療從業人員不足、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在日本等狀況較為明顯的國家,醫療機器人的應用更為普遍。與日本相比,中國的老齡化現象雖然沒有那么突出,但是未來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因此,加速推進醫療機器人普及應用,對于緩解將來可能面臨的困境非常關鍵。
當然,除了醫療資源緊缺與老齡化問題外,醫療行業的轉型升級需求、醫療科技的創新驅動也是醫療機器人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商用,醫療機器人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將持續提升,在性能與多元性方面也將取得更大突破。
綜合來看,醫療機器人在診治、康復、陪護、導診等多個環節都有潛在的龐大機遇。據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就超過了5億美元,到2025年,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創下新高,突破15億美元大關。
這些挑戰仍待解決
前景值得期待,但也需要腳踏實地去實現。就目前來說,國內在醫療機器人領域還存在著不少挑戰,如核心技術缺失、品牌影響力有限、市場占有率較低、標準規范不夠完善等。因此,要想將市場預期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利好,還需從自主創新、品牌打造、標準完善等多個方面予以推動。
一是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核心技術研發。針對現存的不足之處,國內企業應當加大研發投入,通過產學研融合等方式,力爭在部分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獲取一定的核心產品替代能力,避免行業命脈完全被國外所掌控,同時也能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是高度重視品牌打造,加快培育行業。目前,國內在機器人領域,特別是醫療機器人領域還未有的品牌,在產業鏈生態方面也不夠成熟,因而需要重視對的培育以及企業品牌的塑造,全面提升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影響力。
三是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加快行業規范建設。不管是從技術創新來說,還是從品牌建設來說,又或是行業發展來說,完善的標準規范是極其必要的。所以,接下來必須加快醫療機器人各層次標準的制定,并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這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話語權也能得到提升。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