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口規模增長迅速,對于自然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多。目前,在陸地資源被勘探得差不多的情況下,各國都將目光看向了深邃的海洋以及遙遠的外太空。當然,就眼下而言,海洋資源是人類更容易探索和索取的。
據悉,以中美歐日為代表的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大力度實施各類海洋探測活動,而在此類探測活動中,水下機器人以其明顯應用優勢正被日益深入地應用。例如,近日我國在南極地區海洋科研活動中,就使用了水下機器人,并完成35小時下海試驗,成功獲取一批關鍵數據。
除了在海洋探測、海洋科研領域外,水下機器人還被廣泛應用在其他場景。今年3月,韓國主要的集裝箱航運公司現代商船就曾宣布,計劃使用水下機器人來清潔船體,從而節省成本,降低工作時間,提高作業效率和精確度??梢姡聶C器人的應用價值正愈發凸顯。
水下機器人行業加速發展
相對于陸地,人類在水下環境工作的困難程度和危險程度都要更高。特別是海洋環境更為復雜,也更容易遇到意外風險,所以一些水下作業用水下機器人取得人類來進行是必要的。從廣義上來說,世界范圍內的水下機器人發展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
發展之初,水下機器人主要用于科考和軍事領域。隨著相關技術的持續升級,以及在民用市場所展現出的商用潛力,如今水下機器人越來越多被用在水下檢修、水下搜救、水下娛樂以及漁業養殖、專業教育、海洋探索等其他領域。受此影響,水下機器人市場也得到了快速擴張。
作為擁有漫長海岸線、廣闊海洋水域的國家,我國對于水下機器人的需求同樣在持續增長。近些年來,國內先后出現了一些研發水下機器人的初創企業,截至目前涉及水下機器人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已經超過百家。不過,從目前來看,雖然國內水下機器人企業發展較快,但是在整體競爭力與市場份額方面仍然落后于外國企業。
具體來說,國內水下機器人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核心技術受制于國外,在自主研發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方面都存在不足,同時相對維修保障的成本也比較高。當然,這些不足與挑戰未來都是有希望克服的。隨著國內機器人產業整體崛起,相信水下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新基建”將賦能水下機器人?
當前,越來越多的場景都在引入水下機器人,從而實施探測、監測、維修、通信等任務,或是發展消費級市場,因此整個水下機器人市場也在迅速增長。據調研機構數據預測,到2025年,水下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超過70億美元。
不過,相對于大熱的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安保機器人、裝配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等,水下機器人實際上算是一個比較“偏門”的細分領域。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落地以來,其他機器人產品都乘上了東風,而水下機器人的智能化進展似乎并不明顯。
現下,“新基建”一詞日漸火熱。包括了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內的“新基建”對于水下機器人行業發展是否會產生積極影響呢?這是毋庸置疑。
伴隨著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水下機器人在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上將得到更快提升,同時也能夠更加系統性地利用“新基建”所賦予的信息支撐力,在產品創新與實際應用等方面獲得更大提升。因此,在“新基建”加速落地的趨勢下,水下機器人行業的前景也更加值得期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