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各類手游迅速蔓延,吸引了無數成年人玩家和未成年人玩家。為了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需要對其游戲時間與權限進行限制,并預防部分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身份躲避監管,因而人臉識別技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甄別手段。
6月17日,騰訊游戲對外宣布,在經過了多次灰度測試和技術調優厚,將正式升級未成年人保護舉措,即繼續維持對已實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另外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范圍,實現對疑似未成年人用戶的甄別。
當“刷臉”無處不在
曾幾何時,人臉識別技術如同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等技術一樣,只是科幻作品中的獨特存在。現在,這些技術都已經從科幻變為現實,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并為諸多行業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自身的創新與應用帶來了更多可能。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愈發廣泛,如交通、安防、金融、教育等場景都有這一技術的身影。“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開門、“刷臉”認證……一系列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促進了相關領域的便利化,人臉識別市場的前景也更加受到期待。
據相關統計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達到了約140億美元,其中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為28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超過64億美元。可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不僅提供了便利性,還將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
個人隱私問題惹爭議
從正面來看,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既方便了公眾的生活,又促進了許多行業的新變革,還成長為一個規模龐大的新產業,其積極價值不容抹滅;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意味著人們需要讓渡自己的個人隱私權利,人臉等生物信息存在被非法利用或泄露的可能。
近段時間,美國IBM、亞馬遜、微軟三大科技巨頭先后宣布或放棄人臉識別、或暫停向警方提供人臉識別技術,雖然與當前該國爆發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有關,但是深層次原因卻是美國民眾一直以來對于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的疑慮與反對。
實際上,在亞馬遜等公司與警察、軍方合作應用人臉識別開始,就出現了一系列的批評聲音。這些言論認為,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將會導致個人被“監視”,喪失了自由權利與隱私權利,而且相關技術也會影響到性別、種族問題的公平。
未成年人數據如何保護?
相較于成年人來說,公眾對于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問題往往更加重視。人臉識別技術的擴大應用,的確有助于相關游戲運營商來落實未成年人保護,遏制青少年沉迷游戲的風向,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對于未成年人的人臉識別數據應當妥善收集、處理。
從應用機制來看,人臉識別在游戲驗證中的主要作用是識別登錄者的身份。因此,在系統收集未成年人的人臉生物特征信息,并經過判斷確認了身份后,應該消除已收集的數據,并不得進行儲存和其他利用。這樣一來,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安全將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護。
鑒于國內還沒有專門的生物識別技術相關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在制定當中,相關企業在收集、利用人臉識別數據時應當切實遵守已有法律規定,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效保護用戶的隱私權益。后續在相關立法中,希望將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的收集、使用等納入法律體系中,包括對未成年人群體的特殊規定,從而更好地維護公眾個人隱私,并保障人臉識別等產業能夠獲得更廣泛信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