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制造“超硬”金屬的新方法。該團隊通過化學處理,制造出了可以在適度壓力下融合在一起的納米顆粒“積木”。材料的硬度具體描述了其表面上的局部體積內抵抗變形的能力。在金屬的情況下,它通常由組成它的微觀晶粒大小決定--晶粒越小,金屬越硬。
通常情況下,金屬的硬度是通過錘擊、彎曲或扭曲等宏觀制造方法來實現的。但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從 "自下而上 "入手,使得金屬的硬度大大提高。
“錘擊和其他淬火方法都是自上而下改變晶粒結構的方法,很難控制你終的晶粒大小,”該研究的通訊作者Ou Chen說。“我們所做的是創造納米顆粒構件,當你擠壓它們時,它們會融合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擁有均勻的晶粒尺寸,可以精確調整以增強性能。”
該團隊表示,問題在于,金屬的表面通常被稱為配體的有機分子所覆蓋,這些有機分子會阻止金屬顆粒強烈地結合。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化學處理方法,可以去除這些配體,讓金屬納米顆粒自由地通過壓力燒結過程更容易融合在一起。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用金、銀、鈀等不同金屬的納米顆粒制成了粗糙的“硬幣”。在測試中,它們被證明比平時硬度大大提高,其中金幣的硬度是原來的4倍。其他的物理特性基本沒有變化。
在另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利用他們的新技術制作了一種金屬玻璃。和我們比較熟悉的玻璃一樣,這些材料具有無定形的晶體結構,這可以使它們更容易成型,并有可能比普通金屬更堅固。
“用單一成分制造金屬玻璃是出了名的難,所以大多數金屬玻璃都是合金,”研究人員說。“但我們能夠從無定形的鈀納米顆粒開始,用我們的技術來制造鈀金屬玻璃。”
研究人員表示,在目前厘米的尺度上,這種工藝可以用來制造超硬的涂層、電極或其他金屬部件。但根據該團隊的說法,它也應該比較簡單地擴展到更大的項目,因為目前的工業設備可以處理使用的壓力。
該研究發表在《Chem》雜志上。
(原標題:科學家用新的納米顆粒制造工藝鍛造出“超硬”金屬)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