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臺積電(TSMC)和中國臺灣其他芯片供應商們正考慮再次上調芯片價格,主要針對車用芯片。半導體元件短缺使供應商們牢牢掌握了定價權。
臺積電負責生產汽車芯片的子公司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和中國臺灣第四大代工企業聯華電子(UMC)等供應商都在考慮將芯片價格上調15%。預計新一輪漲價將從2月下旬到3月逐步實施。
如果中國臺灣芯片供應商成功地通過談判提高價格,這將是短短幾個月內兩次大幅漲價的罕見情況,上一次漲價在去年秋季。供應商們此舉表明,如今在與汽車制造商的價格談判中,他們占據了主導地位。
聯華電子首席財務官Liu Chi-tung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無法回答有關漲價的問題。但他補充稱,“基于供求平衡,我們芯片制造商目前確實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
中國臺灣的芯片代工廠們似乎已與專門生產汽車芯片的客戶們(包括日本瑞薩電子和荷蘭恩智浦半導體等)進行了接洽。此前,瑞薩電子、恩智浦和其他同行已經要求汽車制造商接受更高的芯片價格,而芯片進一步漲價可能會削弱汽車公司的利潤率。
據報道,在上一輪漲價中,芯片制造商們將價格提高了10%至15%,以應對汽車制造商增加生產的需求,其中一些訂單非常緊急。此次漲價不僅正值芯片供應持續緊張,而且新臺幣也在走強。過去一年,新臺幣兌美元升值了約6%。
汽車制造商通常每年與零部件供應商談判一次價格,車企通常希望降價2%至3%左右,以推動自身利潤增長。現在,情況發生了轉變,芯片制造商們要求客戶支付更高的價格,這突顯出芯片短缺的嚴重性。
作為為數不多的芯片制造巨頭之一,臺積電處于有利地位,可以從芯片需求的激增中獲利。而汽車制造商們可能面臨雙重問題,一方面由于缺少半導體元件而被迫減產,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更高的制造成本。
當被問及芯片短缺何時才能緩解時,聯華電子首席財務官Liu 表示,“我們的工廠目前已經滿負荷運轉,所以短期內很難增加產量。說不準芯片短缺問題何時才能解決,但我們至少需要花六個月的時間才能準備好生產線。”
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政府官員已經要求中國臺灣幫助解決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這一不同尋常的舉措可能也推動了芯片價格的上漲。芯片短缺的影響可能波及整個半導體元件供應鏈,不局限于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等芯片制造商。據悉,中國臺灣著名的半導體封裝公司日月光科技(ASE Technology Holding)正考慮將價格提升10%左右。隨著芯片短缺從汽車行業延伸到其他類型的產品,如家用電子產品,芯片的價格可能會持續走高。
日前,蓋世汽車針對芯片短缺問題進行了調查。在這份1600余人次參與的調研中,48%的參與者表示其所在企業均遇到芯片庫存緊張、斷供或是漲價等情況,僅有17%認為目前供應一切正常。這些坦言芯片供應緊缺的參與者來自整車制造、內外飾、底盤、動力總成、三電系統、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由此可見目前在汽車供應鏈的多個環節都存在缺“芯”情況。
而對于目前全面依賴協作的供應鏈而言,供需之間的倒掛似乎的確很難在短時間內修復,部分半導體巨頭紛紛宣布漲價來應對緊缺的需求就是好的說明。蓋世汽車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6%的參與者認為芯片供應問題的持續時間預計在1-3個月,24%的參與者預計在3-6個月, 25%的參與者認為芯片供應緊缺問題或將持續6個月甚至更長。這意味著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的措施,今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汽車行業的表現都將受到較大的沖擊。
分析原因,更上游的先進制程晶圓代工供不應求,包括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代工廠均被曝四季度訂單滿載,被認為是導致芯片供需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的關鍵因素之一。半導體生產在早期由西方國家和日本主導,但21世紀頭10年的數字革命推高了資本支出要求,引發了市場環境的劇烈波動,將許多玩家趕出了游戲。留下來的要么是臺積電和三星電子這樣的巨頭,要么是專門生產汽車和家用電子等特定芯片產品的小公司。
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臺灣一直支持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中國臺灣芯片公司安然度過了市場的起起落落,許多公司即使在財務困難的時候也挺了下來。2020年,臺積電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長了25%和50%,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在去年第三季度,聯華電子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了近兩倍。現在,隨著競爭的減少,它們可以在芯片供應緊張時獲益,這有助于進一步鞏固它們的強勢地位。
(原標題:再漲15%!車用芯片迎來又一輪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