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愿意壓上自己所有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今天(3月31日),雷軍的一番動情宣講,讓坊間流傳已久的小米造車最終坐實。小米表示,未來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10年內累計投資100億美元,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
隨著小米堵上一切在造車路上奮力狂奔,跨界造車的隊伍變得越來越龐大。在此之前,國內包括BAT在內的多家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率先加入造車隊列,同時國際上包括蘋果、索尼、富士康等各領域巨頭也紛紛入局,智能汽車領域已塞滿各路高玩。那么,如此多玩家碰在一起,將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跨界造車風靡全球
近年來,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為汽車領域創造新風口的背景下,新造車運動強勢崛起。特斯拉、蔚來、小鵬等作為造車新勢力不斷活躍,讓行業和用戶看到了智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廣泛價值與潛力空間。基于此,除了一些傳統車企和零部件廠商外,全球各大互聯網科技企業也相繼跨界而來。
在國外,索尼、蘋果等就是跨界造車的重要代表。今年北美電子消費者(CES)期間,索尼就高調宣布旗下VISION-S原型車完成開發工作,正在歐洲進行著公共道路測試。現場,其還展示了一臺純電動實車。與此同時,今年蘋果Apple Car也已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預計新車將在2024年量產。
在國內,跨界造車的覆蓋面和企業數量則更多更廣。其中包括了房地產商恒大/寶能、代工廠商富士康、互聯網企業百度/騰訊/阿里,以及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小米。他們有的自設品牌單打獨斗,有的聯合傳統車企、電池廠商或零部件廠商抱團奮戰,都將造車視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點業務。
廣闊市場備受青睞
而如此多企業跨界而來,離不開智能汽車市場廣闊的市場規模與前景、利好的行業環境和氛圍,以及不斷出臺的支持政策。
一直以來,我國既是最大的汽車制造市場,也是最大的汽車應用市場,汽車產業發展具備成熟產業鏈和廣大消費基礎。基于此,我國完全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智能駕駛市場,規模在2035年左右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此廣闊的藍海市場無疑成為吸引企業跨界的重要動力,企業們都來想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對于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還不小。自2020年以來,我國相繼啟動新基建戰略,并先后出臺智能汽車規劃和新能源汽車相關補貼政策,這些都為行業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與基礎。作為目前國家重點關注和布局的產業之一,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展現出了穩定的發展機遇。
除此以外,再加上跨界而來的企業在造車方面多少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例如互聯網企業基于AI、物聯網、云計算等方面的強大實力,就在智能汽車打造方面擁有技術優勢;又如一些企業擁有銷售渠道、用戶等方面的優勢……這些都成為支撐企業們跨界造車的關鍵性因素。
未來洗牌不可避免
當然,盡管新造車運動如火如荼,跨界而來的企業們也擁有強勁實力,但想在汽車行業站穩立足、行深致遠也并不容易。君不見,早在第一輪造車運動興起之時,就曾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但最終不少跨界企業要么打道回府、要么一地雞毛,最終行業成了傳統車企和零部件廠商的天下。
換言之,現今新一輪造車運動的興起,雖然吸引了比過去更多的企業加入,但競爭和行業洗牌也將更加激烈。在廣闊藍海市場的激勵之下,各家將拿出看家本事和投入巨額資本相互拼刺刀,唯有實力和家底更雄厚的一方才能存活下來、發展下去。當前,還處于玩家聚焦的初期,后續才是關鍵時刻!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