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雖然有些人追逐風暴是為了刺激,有些人是出于好奇,但也有一些人追逐惡劣天氣是為了科學目的。在最近將展開的一場追逐中,一小隊無人駕駛的水面船舶將故意進入颶風區域。
舊金山的Saildrone最早出現在雷達上則是在2018年,當時澳大利亞研究機構CSIRO利用三艘23英尺長(7米)、裝有傳感器的Explorer船探索南大洋。今年早些時候,一個更大的兄弟--Saildrone Surveyor,它長72英尺(22米),負責繪制深海海底的地圖。
這兩款無人船都由風力驅動,機載電子設備所需的能量來自太陽能電池板。它們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或沿著指定的航路點自主操作,并且一次可以在任務中停留長達12個月。該公司提供MAAS(任務即服務)或DAAS(數據即服務)解決方案,它們已經在北極、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和沿海地區記錄了超50萬海里的航程。
這兩款無人船都由風力驅動,機載電子設備所需的能量來自太陽能電池板。它們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或沿著指定的航路點自主操作,并且一次可以在任務中停留長達12個月。該公司提供MAAS(任務即服務)或DAAS(數據即服務)解決方案,它們已經在北極、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和沿海地區記錄了超50萬海里的航程。
小船隊的成員已經裝備了堅固的16.5英尺(5米)“颶風之翼”從而讓它們能在進入颶風中心時保持運轉。這是在北太平洋冬季風暴期間經過五個月的測試和調整后的成果。
Saildrone創始人兼CEO Richard Jenkins指出:“新颶風之翼改變了在地球上惡劣多變的天氣條件下收集現場數據的游戲規則。Saildrone將能前往任何科學船只從未涉足過的地方、直接進入颶風眼并收集數據,從而使世界各地的社區更安全、免受這些破壞性風暴的影響。”
據估計,颶風除了對人類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外,還會在美國沿海地區造成價值約54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人們希望風暴追蹤任務將有助于改善預報。
空氣溫度、相對濕度、生物壓力、風速和風向、水溫和鹽度、海面溫度、和海浪高度和周期將實時傳送給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PMEL)以及大西洋海洋和氣象實驗室的科學家。這些數據也將提供給美國國家氣象局、國家環境衛星、數據和信息服務及其他機構的人員。
NOAA的Jun Zhang博士表示:“我們對颶風的認識大的差距在于它們如何快速強化以及準確預測它們會變得多強的能力。我們知道海洋和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是為風暴提供能量的關鍵物理過程之一,但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們需要收集風暴期間的現場觀測數據。當然,考慮到這些風暴的危險,這是極其困難的。我們希望Saildrone收集的數據將幫助我們改進模型物理,然后反過來,我們將能夠改進颶風強度預測。”
據悉,這五艘Saildrone將于8月從美屬維爾京群島發射,然后部署在過去經歷過大量風暴的地區。科學家們計劃在2021年熱帶大西洋颶風季節收集數據。預計此次出海將成為未來部署更大船隊的基礎。
(原標題:Saildrone無人船將在加勒比海進入颶風區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