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卷”最嚴重的省份,莫過于江蘇。面向新興產業,“十三太保”自然也在競相占位。以最具代表性的南京和蘇錫為例,就在持續發揮各自的優勢,搶占自動駕駛地圖。
六朝古都南京的能力與實力
作為驅動數字時代發展的新動能,算力是一座城市AI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先決條件。眼下,人工智能的潮水正在向南京涌動。
在剛剛落幕的人工智能計算大會(AICC)上,南京的AI算力水平已經趕超上海,躍居第四,實力不可小覷。要知道,此前幾年,南京的最高排名僅為第九,而位列前三的北京、杭州、深圳,基本瓜分了中國大型科技巨頭和新興AI獨角獸公司,上海憑借經濟優勢,AI產業集聚效應也非常明顯,多年來始終占據著第一梯隊。
在這樣前有狼,后有虎的環境下,為什么南京能在AI算力上實現強勢趕超?主要原因莫過于今年7月正式建成投運的南京智能計算中心。據悉,該中心已成為當前長三角地區投運的最高算力智能計算中心,算力可達800P OpS,也就是每秒能進行80億億次的運算。1小時之內,可處理100億張圖像、300萬小時語音翻譯或1萬公里的自動駕駛AI數據處理任務。強大的算力支撐無疑為南京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事實上,除了算力外,南京在自動駕駛產業發展上還有政策支持、人才儲備以及創業生態加成。
在南京市人民政府2020年發布的《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就曾明確指出:將秦淮等區打造成省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先導區;在江心洲生態科技島試運營無人巡邏車、無人駕駛公交、無人駕駛觀光車;建設總長度超過200公里的5G-V2X車路協同示范應用區。
2020年12月21日,伴隨著首批自動駕駛車輛從紫丹路出發,南京第一個省級車聯網先導區落成,與此同時,南京市L4級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場地也正式啟用。行至如今,南京已在建鄴區、江寧區、溧水區等展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Robotaxi也已進入路測階段,10月20日,南京江心洲5輛Robotaxi就拿到了智能網聯汽車的測試牌照,另外3輛Robobus的測試牌照也正在申請中。
在人才儲備上,南京也未雨綢繆。目前,南京已通過內生以及引入,集聚了如地平線、芯馳半導體、文遠知行、四維智聯、江蘇智能交通及智能駕駛研究院等重點企業,在智能網聯人才方面的引進及培養上已有一定基礎。當然,隨著自動駕駛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在廣闊藍海面前,人才“爭奪戰”更是向校園前移。而南京憑借強勁的高校人才資源,后勁十足。
數據顯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計2756所,其中江蘇省就有175所,南京更是占據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高校資源,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1所,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工科基礎異常強悍。
值得一提的是,東南大學還是交通強國建設六大試點之一,基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將在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與長效服役技術研發、快速道路管控與車路協同技術研發、公交系統協同管控與智能服務技術研發、綜合交通協同規劃與虛擬仿真關鍵技術研發、現代交通運輸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續建樹。
與此同時,南京成熟的汽車產業鏈也為智能網聯產業生態創造了先行的優勢。據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全市汽車產業企業超過3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家,已形成以南汽、南維柯、上汽大眾南京分公司、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長安馬自達、南京金龍等整車、專用車生產企業為代表,以博世、海拉、諾博汽車、LG化學、南京國軒等零部件生產企業為代表的產業鏈。
作為人工智能與汽車交匯的自動駕駛,正在形成新的行業磁場。政策、人才、業態上的保駕護航也讓南京自動駕駛產業的落地更加穩健而有方向。
蘇錫編織的自動駕駛產業雄心
如果說南京已成為江蘇省自動駕駛“頭牌”,共飲太湖水的蘇錫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喊不服。
以自動駕駛的核心算力為例,算力基建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而瞄準智能計算中心這塊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還有無錫。近期,無錫就加深了與浪潮的合作,雙方達成戰略簽約,將建無錫智能計算中心,計劃打造全國領先智算高地。
而要知道,南瀕太湖,北靠長江,坐落于蘇南的蘇錫自古以來便是富庶之地,人均GDP長期占據省內一二。蘇錫強勁的經濟實力,為其發展自動駕駛產業提供了“后勤保障”,或者說較為充裕的財政支出使得蘇錫能夠在自動駕駛這項“燒錢”的產業上保持“有錢可花”。
以常年占據江蘇省GDP總值第一的蘇州為例,為了扶持智能網聯汽車量產企業,蘇州就砸出了一個“豪華大禮包”。從2020年7月起,蘇州便從量產支持、金融支持、總部支持、運營支持和配套支持五大方向給予蘇州相城區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強力支撐。針對重點領域的量產企業,蘇州還表示將通過股權投資方式給予全力扶持,最高金額可達1億元。
得益于蘇州不斷重倉加注自動駕駛,以蘇州高鐵新城作為智能駕駛產業主陣地的蘇州,近兩年來吸引了包括Momenta、智加科技、禾多科技、仙途智能、中科創達等60多家企業,涵蓋智能車聯,汽車交互和技術支撐等領域。
這些企業在蘇州的含養下,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以Momenta為例,近日宣布完成C+輪超過5億美元融資。至此,Momenta 2021年完成的C輪累計融資額超過10億美元。其背后不乏知名投資機構,產業投資方陣容也相當豪華,后續項目合作也已在路上。
除了積極引入自動駕駛企業入駐,蘇錫還從政策上積極助力自動駕駛的落地應用。2017年,無錫市政府就率先提出建設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打造全球首個LTE-V2X開放道路示范樣板,布局車聯網先導區建設;2020年蘇州也啟動了國家5G新基建車路協同項目,計劃改造5G智能網聯道路224.75公里,支持百萬級設備或千萬級數據并發,實現20萬以上接入用戶及150個應用場景。
蘇錫在大力布局自動駕駛產業的同時,也在著力讓普通民眾切實感受到自動駕駛技術。目前,智能環衛、智慧物流、智慧泊車、Robotaxi、Robobus等應用場景在蘇錫不斷落地,這也為后期的商業化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基奠。其中最為值得一提的就是輕舟智航的Robobus已開進蘇錫CBD。
此外,蘇錫還在打造生態聯盟。1月,以科技公司、主機廠和出行平臺組成的自動駕駛生態運營聯盟成立,共包含32個產業內不同鏈條的企業。聯盟將推進自動駕駛在蘇州的規模化商用,蘇州或將成為全國首個自動駕駛規模商用城市。2020年底蘇州成立全國首個自動駕駛生態運營聯盟。
蘇州還在積極拉攏自動駕駛產業上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已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上汽集團、華為及本土自動駕駛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構筑5G+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同時“產學研”切實擰成一股繩,也讓高校從中受益。
而近兩年來,蘇錫為了補上人才短板,還在高等教育領域頻頻發力。據悉,目前蘇錫已開始籌建的有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南大學蘇州校區、河海大學蘇州研究生院、揚州大學無錫校區、東南大學無錫國際校區等。
前段時間,無錫還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家未來技術學院簽訂共建合作協議,成為全國首個與已掛牌11家高校未來技術學院達成合作的城市。按照5-10年建設期,結合各高校未來技術方向與無錫板塊產業科技布局,無錫將給予每個學院未來技術太湖獎學金、未來技術創新基金等兩類政策資金支持,并與每個學院共建未來技術學院無錫孵化中心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鼓勵高校優秀科研成果到無錫轉化和優秀大學生取道無錫工作。
南京和蘇錫,在自動駕駛的發展上其實各有優勢,彼此消耗實在不是個聰明的做法。要知道,自動駕駛是一個集大成的領域,其規模化落地,并非一場短線操作,需要持久地投入。通常認為,抱團發展是其規模化落地的必然模式。
那么,在未成定局的自動駕駛產業城市竟備賽中,如何破局?有沒有這么一個可能,“散裝”江蘇在自動駕駛產業上,各展所長,和而不同,形成自動駕駛產業城市集群,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智能駕駛產業鏈的打造。打造自動駕駛強省,“散裝江蘇”值得期待。
(原標題:“散裝”江蘇的自動駕駛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