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無疑是教育“大年”。 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有25個國家級教育管理辦法、6個國家級法律法規出臺,除了“雙減”政策之外,還涉及:美育、體質健康、睡眠管理、近視防控、家庭教育等多個方面。
中國教育,正在撥開各種比拼的熱鬧、焦慮的表象,回歸“育人”本質。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核心價值回歸?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2021 AIDE)上,百余位專家和一線教育人的討論,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示。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內在邏輯是什么?
12月16日-18日,“AI+教育 共創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2021 AIDE)在北京舉行。經教育部批準,本屆大會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大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呈現,累計觀看人次約2900萬人次。
“元宇宙”盛行的今天,“人工智能”早不再是新詞。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說:“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是系統性、多方面、多層次的。從需求層面看,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將直接影響到各行各業的形態,并催生新的產業,必然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并進而倒逼教育改革。從供給層面看,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使得教育的機會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學習的方式更加靈活、獲得的途徑更加便捷。”
也就是說:一方面,社會各領域都正在受人工智能影響,我們的教育要從培養傳統世界的孩子到培養智能世界的孩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讓教育本身發生改變。
他預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認為,人工智能是影響未來教育形態的最大變數。”而且,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將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必將逐步深入到觀念和制度層面。
在教育場景中,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實現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這為“高質量教育”提供了解題思路。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新基建”,已取得不錯的成績。目前,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達到100%,出口帶寬達到100兆的學校占99.9%,99.5%的中小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去年疫情期間緊急建設的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免費提供全面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8000多節數字課程教學資源和1000多節專題教育資源,至今累計瀏覽次數達59億。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讓這些基礎設施更好地運轉起來?真正為“高質量教育”服務。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出了四點:“需求牽引、應用為王;統分結合、共建共享;育人為本、質量至上;集成創新、迭代發展。”
具體到和師生、家長息息相關的方面,有: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改進課堂教學、邊遠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教師專業成長、家校協同育人、應急狀態停課不停學等。目前,作業、課后服務等也是人工智能需要重點發力的點。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提出了“雙減背景下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人工智能助力過程化評價”、“人工智能支持教與學”、“人工智能賦能環境”。
教育評價是指揮棒。以人工智能助力過程化評價,可對學生能力進行全過程考察,以評促學,同時以評促教,改變“唯分數”傾向。過程性評價中有個關鍵詞是“伴隨式數據”,包含學生作業、考試、課堂練習等數據,這些數據都上傳到系統中,再通過智能化模型對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實時提供給老師、學生,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形成閉環。
教與學的過程是基礎。目前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學以知識點為導向轉向以問題為導向。比如,科大訊飛智慧課堂、大數據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手冊等產品的應用,可以實現:課前,學生預習、反饋重難點,老師根據反饋備課;課中,多種互動形式照顧到每個學生,老師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學;課后,幫助老師智能批改作業和試卷。過程性數據組合到一起,生成每個學生的知識圖譜,再根據知識圖譜推薦個性化作業和微課視頻。
環境是賴以生存的場所。相對以往的教學,現在的教學要融合各種終端、線下、線上,跨越時間,在三維立體式空間展開——事實上是更加復雜了。如何化繁為簡,充分利用三維立體空間的優勢?科大訊飛的解題思路是,以人工智能賦能環境。三維空間的聯動關鍵是資源和數據,科大訊飛依托智能化技術、教育大數據和優質教育資源,組建了教育超腦。
在筆者看來,這有點像“教育元宇宙”。
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發展”的具體方法上,17個分論壇、百余位專家和一線教育者都在火熱討論,涉及腦科學、智能化教學、教育質量監測、教學評價、區域治理、學校實踐等多個議題。
“AI+教育”的價值核心是“人”
一系列教育改革,幫助教育科技從業者厘清價值與工具的關系,回歸“育人”本質。AIDE進行到第四年,“人”的力量越來越凸顯。
一方面是:從個體角度來說,大家更重視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從國家層面來說,“三全育人”和“五育并舉”再次被明確和強調。
另一方面,專家學者們開始跳出科技看“教育+科技”。比如,今年,大會請來了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他在《網絡社會中自我認同的風險》的主題報告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自我認同’,以及幫助和指導人們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他說,網絡社會不是簡單地拓展了物理空間,更多的是拓展了思維空間,思維空間很重要的載體就是一個虛擬社會、虛擬空間——這就是“網絡社會”。
人的自我認識的沖突和矛盾在“網絡社會”達到頂峰。如何通過某種制度或技術的力量,將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新的自我認同的機制、重構教育活動的連續性?謝維和認為,這是現代社會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
對于謝維和的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教授董奇的報告或許是答案的一部分。董奇教授分享了國家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探索腦智發育規律,揭示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防治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繪制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圖譜、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結構和功能發育規律及個體分化機制等等方式,構建中國特色學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服務于每一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當潮水退去,真正為教育本質服務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