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智能裝備制造行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與此同時不同企業對于新型制造方式的需求日趨多樣化,驅動智能制造在各行各業正快速普及。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顯示,受惠于疫情之下數字化轉型加速,以及遠端作業、自動化等需求提升,推升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至3,050億美元,預期至2025年有望進一步達4,500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10.5%。
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很多工業自動化裝配系統集成供應商都在加碼布局,儒拉瑪特亦不例外。據蓋世汽車日前采訪儒拉瑪特自動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白世泰(Oliver Buergstein),基于對市場趨勢的精準判斷,儒拉瑪特于今年正式提出了“五化一力”發展戰略——全球化、多元化、產品化、數字化、平臺化和創新力,以通過在產品和服務方面持續升級,為眾多企業打造一站式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立足“五化一力”,打造一站式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作為國內乃至全球前沿的工業自動化裝配系統集成供應商,儒拉瑪特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致力于非標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與生產。基于這樣的策略,儒拉瑪特得以快速響應不同客戶的定制化需求,通過將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幫助整車廠、Tier1及其他行業的客戶開展自動化生產。
“然而近幾年,隨著全球以及中國大力推動的智能制造不斷落地到實際生產運營中,帶動企業對自動化、智能化、互聯化、柔性化生產模式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也必須作出改變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需求,所以對公司的定位進行了升級。”談及此次戰略調整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白世泰表示。
據他介紹,與過去儒拉瑪特主要致力于幫助客戶實現自動化生產不同,在新的品牌定位下,儒拉瑪特將可以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及部分標準產品。“這意味著,今后客戶只需要負責他們自己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等,而與智能制造設備相關的研發、生產和售后服務都可以交給我們。”
為此儒拉瑪特正積極推進產品的標準化和模塊化改造,以實現將來的自動化產線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構建——客戶提出需求后,只需要在標準庫里選擇相應的工藝模塊,進行快速組合即可。這樣不僅可以加快交期,同時也能夠降低成本。“我們的目標是將來70%-80%的工藝要實現標準化,20%-30%還是定制的,這樣就可以快速給客戶提供設備。” 白世泰指出。
這在汽車行業尤為重要。目前很多本土車企都在自己定義產品,并且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由此對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制造流程和工藝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現在一些客戶對設備交期要求越來越高,原來做一條生產線可能需要10到12個月,現在從拿到訂單到交付也不過七八個月,這對雙方都是巨大的挑戰。”基于標準化工藝庫的搭建,儒拉瑪特可以很好地滿足整車廠的快速開發需求。
不僅如此,在一些前沿技術領域,儒拉瑪特也將更早地參與到客戶的定制化需求當中,。以半導體為例,隨著汽車智能化和電氣化的快速發展,對半導體的需求不斷加大,為助力解決芯片生產過程中的良率問題,儒拉瑪特也在開展半導體生產設備相關的研發,并通過與半導體客戶共同梳理、理解需求,開發出了一套專門用于芯片生產過程中缺陷檢測的設備。
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是儒拉瑪特關注的重點,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的快速發展,催生一些新制造工藝需求的同時,也給儒拉瑪特帶來了新增長機遇。“比如氫燃料電池里的膜電極、雙極板等,對工藝和精度的要求都非常高,依靠傳統零部件制造工藝顯然無法滿足需求。還有新能源汽車上的電機,現在主流趨勢是扁線電機,但受扁線定子制造工藝的制約,目前滲透率還不是很高,對此我們也在積極開展布局。” 白世泰表示。
據他透露,今年儒拉瑪特和國內一家具有近20年電機生產相關設備研發制造經驗,同時也具備一定扁線定子電機設備制造工藝和經驗的國內企業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研發并制造扁線定子量產線。此外還包括針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氫燃料系統、電堆及其他相關部件開展相關的研發,目前儒拉瑪特已經成功交付了膜電極自動化生產線。“同時我們也有計劃切入鋰電池業務板塊。”
伴隨著這些布局的展開,與此同時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進“雙碳”戰略,驅動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快速擴大,白世泰預計未來新能源汽車板塊在儒拉瑪特業務中的占比將大幅提升。“目前,汽車板塊大概占了儒拉瑪特80%-90%的業務量,預計5年內儒拉瑪特的汽車業務將有70%-80%是與新能源汽車有關。” 白世泰表示。
持續深耕本土化,中國客戶占比提升明顯
儒拉瑪特雖起源于德國,但基于在國內市場二十多年的深耕,儒拉瑪特有接近2/3的業務量是在中國達成。
“在這背后,我們不僅在中國市場實現了本土化設計、開發和生產,還會將在國內制造的設備出口到全球,并提供全球化的售后服務。從這一點上來講,儒拉瑪特(蘇州)交付的設備基本是100%本土化。” 白世泰表示。
盡管如此,目前儒拉瑪特70%-80%的客戶卻是外資企業,且主要是歐美企業,例如博澤、博格華納、博世、彼歐英瑞杰、大陸集團、德納、海拉、翰昂、聯合電子、皮爾博格、緯湃、ZF等(排名不分前后)。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工業4.0最初就起源于德國,與之對應美國也較早推出了先進制造戰略,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基于此歐美的智能裝備制造業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整體的智能制造水平也相對較成熟。
但白世泰同時指出,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例如《中國制造2025》、“十四五規劃”等國家戰略的指引,目前國內上至政府層面、下到企業越來越重視智能制造,這使得儒拉瑪特中國客戶的占比也一年比一年多,目前中國本土企業客戶有:美的威靈、保隆科技,拓普集團、龍潤等(排名不分前后)。
特別是2020年疫情之后,很多制造企業高層對自動化&數字化制造的需求意識和緊迫性有了新的變化,這在白世泰看來尤為關鍵。“傳統工業要進行智能制造升級,最核心的便是從公司的戰略制定者到執行層,都需要理解并支持智能制造。”眼前的形勢對于儒拉瑪特而言,顯然十分利好。
而且中國市場在智能制造方面本身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據《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75%的企業智能制造成熟度水平都在一級及以下,核心業務重要環節還未實現標準化和數字化。即便是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最高的汽車行業,依舊有54.9%的企業智能制造成熟度水平在一級及以下,與歐美等發達市場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我們的數字化產品就定位于給中小型制造企業提供產品與服務,因為在中國中小型企業占了全國企業總數95%以上,這部分市場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白世泰指出。正因為如此,在新提出的“五化一力”戰略中,諸如全球化、數字化、多元化等,儒拉瑪特都是率先從中國推動。
不僅如此,儒拉瑪特也在有意識地進行市場培育。據白世泰介紹,儒拉瑪特承辦了一個關于智能制造的平臺-SMAS (智能制造發展與應用大會),主要用于自動化、數字化和企業管理相關的行業溝通和分享,以通過實際應用案例以及給企業提供漸進式的應用規范及實施指導來協助國內的中小型制造企業進行智能工廠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創新變革。
其中在數字化方面,儒拉瑪特早在2017年就和一家印度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并在隨后推出了一套數字化軟件平臺。基于該平臺,儒拉瑪特可以進行模塊化產品開發,提供給客戶選配。“發展到現在,我們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涵蓋了生產運營、工業IoT、 AI及工業大數據,同時我們也提供咨詢與診斷服務,通過大數據幫助客戶進行預測性分析,減少質檢人員的配置,降低成本。” 白世泰介紹稱。
同時儒拉瑪特還和其他專業機構協作開發出了一套漸進式智能制造落地實施應用規范,用于幫助中小型制造企業高效制定智能制造策略、路線圖并逐步實施。
在儒拉瑪特看來,我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主要體現在自動化水平方面。中國的自動化生產起步較歐美國家來說稍晚,雖然經過近數十年的發展,中國的自動化生產水平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但在自動化生產制造設備領域,暫時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
對此,儒拉瑪特作為一個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同時在標準和規范領域的制定能力也在逐步增強的一家引擎企業,十分愿意參與其中,攜手其他行業伙伴共同推動中國自動化設備的標準制定。”儒拉瑪特愿意將我們近20年的經驗總結成相應知識,以不同的方式分享給中國的自動化行業從業者們,為中國整體自動化制造水平的逐步升級貢獻一份力。” 白世泰表示。
未來,白世泰指出,儒拉瑪特將繼續整合源于德國的工程及裝配能力等,并結合在中國市場的靈活響應速度,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比如針對新興行業產品制造工藝的開發。同時進一步挖掘新賽道,攜手更多的企業合作共贏。目前,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包含純電動&混動汽車,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儒拉瑪特也在積極布局,白世泰預計在這些領域儒拉瑪特的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50%以上。
在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基于 “五化一力”戰略規劃的逐步落地,儒拉瑪特將逐步發展成為一家旗下涵蓋眾多分公司/子公司的全球化的企業,并培育出在不同行業領域中的“領頭羊”自動化企業,打造成一個縱向(行業)與橫向(資源)互相貫穿的自動化行業的平臺,構建自動化行業的生態圈,同時運用中國健康、透明的資本市場的力量,為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助力!
(原標題:智能制造大潮下,儒拉瑪特如何賦能汽車行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