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數字時代,也是傳感器的時代,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
數字工廠、數字農業乃至數字社會的發展,正成為人類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數字化的“核心”之一,即數據的采集環節,則高度依賴著傳感器的性能。
鎂客網注意到,近年來,作為傳感器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光譜傳感器,正愈加受業界所重視。原因在于,相比較下,光譜傳感器具有分析速度快、效率高、非破壞性、樣品無需預處理、重現性好、可實現在線分析等多種優勢,對智慧農業 產業互聯網改造、環保水務、智慧物流等方面均有幫助。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光譜傳感器巨頭企業,不少已經做到了百億市值。而類似RxAll等把光譜傳感技術應用于個人藥品監測領域,從而劃出新的細分市場的新興企業,亦不在少數。
不過,盡管國外已經大范圍普及,但縱觀國內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目前能夠在生產環節中使用光譜傳感器的仍只是少數頭部企業。個人消費者使用光譜傳感器來鑒定酒、藥品和化妝品等產品真偽的,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為何?
帶著疑問,記者聯系到近年來在國產光譜傳感器賽道上嶄露頭角的深圳市威視佰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視佰科),與威視佰科的創始人兼CEO、香港大學合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學者:劉瑋博士,針對光譜傳感器的市場應用、“國產化替代”和威視佰科自身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提升中國制造,需要“國產光”
劉瑋告訴記者,成本居高不下,是大多數企業沒有選擇光譜傳感器的最大原因。
“現在國內一些頭部企業大多使用的是歐美日等國家提供的設備,大多在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價位;國產的設備也有,但也在數萬元的價位上。”
記者注意到,目前光譜傳感器的主流廠商大多為國外廠商,且主要技術路徑采用“連續光源+光學元件分光”等工藝路線。這種技術路徑決定了元器件成本較高,所以無論是國外廠商還是國內產商,光譜傳感器整體價格仍處于高位。
那么,市場上對光譜傳感器的需求究竟如何呢?
此前在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任研究員時,劉瑋在日常業務中就敏銳地注意到:包括百世集團、寶潔、聯合利華等巨頭公司,在日化、食品等產品的生產過程當中,其實都廣泛地運用光譜傳感器技術。
國內市場上,像中石化、茅臺等少數頂尖企業也在應用。而鑒于成本等問題,大多數腰部及以下企業甚至不少頭部企業都對光譜傳感器“有心無力”。
所以,盡管有著廣泛的需求,但光譜傳感器始終無法廣泛應用到國內的各種生產場景。
“光譜傳感器既然在國外已經普遍應用,而且這么多優秀的企業寧可花很大的成本也要做。我覺得光譜傳感器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提升第二第三產業的科技水平以及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上,一定是有幫助的”。
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2018年,出于對市場的準確認知和定位,以及對自身技術實力的自信,劉瑋開創了威視佰科,試圖研發出低價質高的產品,沖進這塊市場。
價低質高+適合中國本土產業,才是“國產化”的真諦
擺在中國企業面前最直觀的困難就是成本,次一級的困難則是部署——許多企業對光譜傳感器的認知并不深刻,也缺乏專業人員,這意味著產品進入企業時要盡量保證輕量化、標準化和去代碼化,減少企業的額外投入。
從2018年6月開始,劉瑋和團隊從這兩方面入手,希望能做出真正可以實現“國產化替代”的產品。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投入,2019年,洞視1.0光譜生化傳感器和AI內部算法工具平臺先后研發完成,并在第二年就完成了硬件設備的首批量產。
劉瑋對記者表示,憑借著完全自主研發的新材料、AI算法和SaaS平臺,威視佰科真正把光譜傳感器從10萬元級降到了千元級的水平。這意味著,國產光譜傳感器的市場,真正被打開了。
但,威視佰科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低價高質的產品。
過去,頭部企業從日本或者德國去購買這一類的設備去做一些品控抽樣檢測時,因為成本基本在幾十萬或者一百多萬這個價位上,所以他們都是把設備放在實驗室,然后去做抽樣檢測。
但像威視佰科因為我們成本做得很低,就可以結合客戶的工藝節點,用探頭等“實時在線”的監測方式,從而幫助客戶快速提升自己的品控實力,優化自己的制造工藝,從而一步步讓‘中國制造’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憑借著核心技術優勢,像三星電子、正大集團、金龍魚和珠江橋醬油等多家企業都與威視佰科建立了合作關系。
追光的“跨界者”
曾在包括耶魯在內的多所世界著名高校求學的劉瑋,盡管已經在業界摸爬滾打多年,但在與他的交流中,人文氣息與社會理想仍不時閃現。
“Lux et Veritas(光明和真理),這是耶魯的校訓。而我們威視佰科現在正是在用光去尋真理”。
記者了解到,威視佰科目前正著重發力泛農業方向,從生產端養殖、種植,到采集流轉,再到深加工和最后的消費階段,光譜傳感器憑借對有機物敏感的天生優勢,通過賦能泛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個環節,為振興農業正在提供了新的幫助。劉瑋希望,通過技術優勢,能真正為中國“新基建”做出貢獻。
盡管威視佰科目前正處在業務爆發式增長的“前夜”,但面對開拓誘惑力更強的C端市場,劉瑋卻表現出了創業者中難得地克制功夫。
“我們的技術人員也做了可供普通消費者使用的產品,主要是一些高端化妝品和高端白酒等物品的檢測功能,身邊的朋友都給了非常正向的反饋。也有不少朋友、合作伙伴勸我們可以在C端也開始動起來。不過,我想威視佰科目前還是要保持專注,把B端市場做好。”
目前,威視佰科團隊已經有近40人,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是技術研發人員。今年10月,威視佰科迎來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即將真正開始在市場端主動發力。
對于光譜傳感器的“國產化替代”來說,威視佰科給這個產業的起飛開了個好頭。未來,中國的光譜傳感器是否會在世界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我們將持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