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期間,華為無線網絡5.5G領域總經理高全中就“5.5G深化數智社會轉型”進行主題發言。高全中表示:“數智社會具備虛實融合、數字孿生、人機協作等核心特征,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創新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5.5G提供泛在萬兆體驗和千億聯接能力,將成為數智社會核心基礎設施。”
5.5G萬兆體驗千億聯接能力,帶來巨大產業價值
5G和5.5G就如同比賽的上下半場,5G上半場開啟了數智社會,5G下半場能力再升級,將全面深化和使能數智社會轉型。5.5G定位于數智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將帶來巨大的產業價值。5.5G在傳統的通信方面將帶來能力的巨大躍升,支持下行10Gbps、上行Gbps、寬帶實時交互、千億物聯等超級聯接的能力,使能未來虛擬世界、數字孿生和人機協同等核心場景;另一方面,5.5G還將支持感知、高精定位等超越聯接的能力,為未來智慧城市構建、數字社會重構和運營商持續探索新產業提供充足動力。速率躍升給產業升級提供驅動,萬兆體驗使能全感官全交互,在5.5G的發展下,5G將有許多可以實現的商用/民用場景。
從2.5G到5.5G,每一個半代技術相比上一代在速率上都有約30倍的提升,每一次速率的躍變都直接推動了產業的升級。3G HSPA+推動了智能手機的問世,4.5G推動移動視頻走向高清化。5.5G的泛在萬兆體驗將勢必激活AR/VR產業,寬帶實時交互將把全感官全交互沉浸式體驗帶入現實。上行千兆和毫秒級交互時延將全面使能全息交互的對稱體驗、數字孿生的海量數據上床和及人機云腦協作的大數據收集和實時控制。
在toB方面,5.5G將支持最全面的物聯網能力,模組類型將涵蓋從工業級高速連接到RedCap、RedCap evo、NB-IoT、無源物聯等從Gbps到kbps的全系列物聯模組能力和不同的成本檔位,5.5G將為物聯網設備提供最適配的物聯方案,最高性價比的終端類型,全面使能萬物智聯,為千億連接提供最強大的產業支持。
5.5G還將劃時代的提供超越連接的能力,基站通信將內生感知能力,一網多用既支持通信,又支持感知。未來自動駕駛的設備越來越多,比如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設備將會普及,這些設備影響周圍環境的能力非常強,但是承擔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能力非常弱,如何通過通信感知一體化的能力實現感空一體,在城市低空安防、智慧交通車路協同、高鐵周界感知等多個應用場景構建高效治理的和諧數智社會是5.5G的另一大核心價值。
過去業務和網絡是解耦發展的,這往往容易造成雙方在制定商業計劃時都基于最保守的假設,非常不利于業務的快速普及和整個產業的快速迭代創新和發展。實際上內容側的數據幀是天然具備不等重要性的,無線網絡信號的波動也是天然的物理特性。如果業務側和內容側通過簡單的信令互相通知各自的狀態,將會產生1+1大于2的雙贏結果。5.5G將開啟業務和網絡協同創新的大門,構建開放雙贏的協同機制。
5.5G網絡 1+1+N,全面深化數智社會轉型
為了達成這些產業價值,履行在數字社會智能社會的基礎設施的歷史使命,5.5G需要在5G千兆基礎網之上,構筑一張連續覆蓋的萬兆體驗層,去支撐虛實寬帶交互、云端人機協同,toB數字孿生等高價值的對未來社會創新和進步具備巨大影響和價值的關鍵業務場景。同時,可以在N維子空間按需部署通感一體化、無源物聯、高精度定位等新能力。這就是“1+1+N”5.5G建網理念,高全中強調。
頻譜是運營商的核心生產要素,也是網絡建設的最關鍵要素。5.5G 1+1+N建網理念,在7GHz以下提供超大帶寬頻譜是實現萬兆體驗、寬帶實時交互的基石。未來的6GHz頻譜匯集了超大帶寬和Massive MIMO兩大最核心的技術元素,將會在比特能效和比特成本上具備前所未有的投資效率和價值。
在上行方面,在Sub3G頻譜支持全上行的頻譜使用模式,可以用最低的能耗達成上行Gbps的訴求和海量上傳的容量要求。
在核心技術演進上,ELAA-MM(超大規模天線陣列M-MIMO)將通過綠色的無源陣列倍增的方式提升覆蓋能力,以及分布式ELAA-MM的部署方式將變干擾為能量,大幅降低無效能量輻射,結合大帶寬的優勢,實現比特能效10倍提升,構筑高效綠色5.5G網絡,同時減少能耗,助力碳中和在通信領域的達成。
在網絡智能方面,5.5G將內生提供空口智能、環境感知、網絡孿生等創新能力,為5.5G打造新引擎、新體驗。通過高帶寬,低時延的傳輸,網絡環境下的交互體驗感也將更加真實。
5.5G的健康發展需要產業伙伴共同攜手打造,在網絡、生態、業務等各方面深度協同,高全中呼吁產業鏈各方就共同關心的超大帶寬頻譜發放、全上行頻譜使用模式、利用運營商無處不在的基站基礎設施支持超越聯接能力構建未來智慧城市、綠色智能、終端生態發展等方向持續探索和創新,實現人類共建美好數智社會的夢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