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中小企業呈現“56789”典型特征,即中小企業貢獻50%以上的稅收,創造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0%以上的技術創新,提供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占據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可以說,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因此我國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去年,工信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在“十四五”期間,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截至目前,我國“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
創新是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國家不斷進步的源泉。“專精特新們”畢竟是少數,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還面臨著創新思維缺乏、研發投入不足、技術人才匱乏等困難。但是中小企業在創新需求快速響應,產品快速迭代和低成本試錯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大企業在研發能力、市場份額、品牌價值方面有著顯著優勢。
為進一步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攜手行動”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5年,引導大企業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典型模式;激發涌現一批協同配套能力突出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政策引領、機制建設、平臺打造,推動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有力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
“攜手行動”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七條鏈”為重點,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一是打造大中小企業創新鏈。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品牌、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推動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專利布局、綠色發展等方面推動大中小企業加強創新合作。
二是鞏固大中小企業產業鏈。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和大企業配套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和樣機研發;推動大企業幫助配套中小企業改進提升工藝流程、質量管理、產品可靠性等水平;按產業鏈組織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大企業對接,助力融入大企業產業鏈。
三是延伸大中小企業供應鏈。推動各地舉辦大中小企業“百場萬企”洽談會,推動工業電商舉辦工業品在線交易活動,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深化拓展供應鏈合作關系;引導平臺企業完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利益共享機制,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生動發展局面。
四是打通大中小企業數據鏈。鼓勵大企業打造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數字化服務平臺,開發一批“小快輕準”低成本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解決方案和場景;推動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深化服務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功能作用,促進產業鏈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和在線共享。
五是優化大中小企業資金鏈。鼓勵金融機構結合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特點開發信貸、保險等金融產品,加強供應鏈應收賬款、訂單、倉單和存貨融資服務;引導各類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組合式聯動投資,強化對產業鏈整體的融資支持力度。
六是拓展大中小企業服務鏈。鼓勵各地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平臺、基地,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制造業雙創平臺設立促進融通發展的服務產品和項目;依托大企業打造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帶動中小企業共同出海。
七是提升大中小企業人才鏈。推動大企業打造專業化開放共享培訓平臺,加強對產業鏈中小企業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大企業專家人才到中小企業兼職指導和定期派駐機制;開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主題班,提升經營管理人員融通對接能力。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催化劑,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黏合劑。
前不久,《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臺,明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六大重點任務,立足內需,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入手,推進區域協作,該文件主要是針對不同領域、區域之間的有機結合,打通國內市場壁壘,實現資源要素互通。
而“攜手行動”更側重于同一產業鏈下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協作,助力產業做大做強。相信在政策交叉疊加的作用下,國內統一大市場能加速建成,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大中小企業攜手合作,創新的源泉會不斷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