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116億噸碳排放峰值,即碳達峰。之后逐年下降,到2060年,凈碳排放量要降低到0,即碳中和。雙碳政策在十四五期間已經被正式列為國策,這里的碳即指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然而,人工方式進行的碳盤查(以政府、企業等為單位計算其在社會和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者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物力。
在物聯網領域,許多企業注意到了這個行業的巨大發展空間,紛紛開始布局,以物聯網的手段來賦能氣體監測。觀察行業中領頭的企業,可以找到許多可以模仿、跟隨的機會。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氣體檢測行業的角度出發,來看看這些上市公司是如何在氣體檢測行業中大展拳腳的。
01
氣體監測的原理、智慧環保產業鏈
從氣體檢測領域來看,氣體檢測系統一般分為控制部分、傳感器部分、管理平臺部分,可以實現遠程無人值守、實時數據回傳、超限報警、設備聯動、數據分析等功能。從物聯網領域來看,氣體監測一般需要傳感器(感知層)、信息傳輸裝置(傳輸層)、數據搜集與分析平臺(平臺層),根據不同的場景去使用不同的技術,常用氣體傳感器配合不同傳輸模組進行監測。
傳統大氣污染治理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①監測點固定,單點成本高,難以進行大規模布點。②氣體成分多樣,有時候不僅要針對二氧化碳、氮氣、氧氣、氫氣等常見氣體的監測,還要對二氧化硫、甲醛等有害氣體進行監測。③數據安全存在隱患,數據從傳感器到RTU再到監測平臺,傳輸過程未加密,使違法者有機可乘。
氣體監測的產業鏈主要有兩種類型。傳統的產業鏈是通過氣體傳感器記錄,通過人工掃描記錄數據,完成對氣體的監測工作。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氣體監測產業鏈是通過傳感器進行監測,利用藍牙、NB-IoT、Zigbee、GPRS等手段進行信息傳輸,最后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軟件平臺對數據進行搜集記錄分析。
02
主要上市公司介紹+業務/商業模式分析
氣體傳感器行業以及氣體監測行業一直存在,但隨著“碳中和”政策的出臺,許多公司紛紛轉型或加入這個行業,希望基于公司原本業務的優勢,最終能在碳中和這個領域內分一杯羹。目前碳盤查主要有傳統的通過終端留存數據,利用人工統計;以及數據上云,利用服務器進行數據融合與計算。行業處于成長期,各個方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競爭。上面這張圖大概表明了上市公司們分別在哪些業務進行了布局。
①300007
漢威科技是廣泛布局氣體監測行業的企業,主營傳感器、智能儀表和物聯網相關軟件產品。通過多方面業務的發展,形成傳感器+監測終端+數據采集+空間信息技術+云應用+AI的全方案商業模式。打通氣體監測領域,從檢測端到軟件端,利用多元化的發展,為大型客戶提供方案定制。
②688665
四方光電是專精生產氣體傳感器的企業。保持著較高對于氣體傳感器研發的投入,不斷在氣體傳感器的細分領域內深耕,打造屬于自己的護城河,利用國產替代和內部資產,不斷在氣體傳感器的領域內做精做強,做到細分行業中的第一名。通過對于氣體傳感器及氣體分析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四方光電采取自主品牌經營模式,具有獨立、完整的經營體系。
③002658
雪迪龍是專業從事環境監測及相關服務的企業。公司業務主要圍繞與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監測相關的“端+云+服務”展開。以環境監測系統和平臺服務組成解決方案,以直銷為主、代理為輔的經營模式向客戶銷售氣體監測解決方案。2021年度,公司完成了“碳排放在線計量智能監測系統”的初步研發,參與了部分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評估試點建設及部分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并繼續強化其現場應用及性能提升。
④688051
佳華科技依托感知平臺的建設,獲得了不斷累積增長的多維多源的環保物聯網數據,建立了環境數據中臺,研發搭建了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綜合平臺,實現了依托數據做服務、通過服務賣產品的新型服務模式。基于積累的數據,佳華科技開發出SaaS產品以滿足氣體監測的需求,同時大力研發“碳鏈”系列產品,打造能有效應對雙碳政策的解決方案。
⑤300417
南華儀器專業從事機動車檢測設備及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與環境監測設備及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原先主營業務為機動車尾氣檢測,在“碳中和”政策的驅動下開始不斷加碼環境監測系統的業務,從2019年環境監測設備及系統僅占總收入的1.28%,到2021年環境監測業務的占比為10.23%。但是,因為新進入行業,面臨許多挑戰,從設備到系統也有很多需要迭代更新的地方,同時需要迅速擴張市場,故利潤和毛利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⑥300112
萬訊自控一直致力于深耕智能儀表業務。2021年,公司下游應用領域化工、電力、冶金、環保等傳統行業依舊保持高景氣度,醫藥、食品飲料、新能源、消防、安防、市政等新興行業對于儀器儀表的需求也在快速提升。萬訊自控的氣體監測產品為氣體監測儀表終端,通過加裝至管道端進行氣體的持續監測。儀表包含表盤、表殼、傳感器、敏感元件等,萬訊自控將產品做到高集成度并依靠其設備成熟度以獲得高額毛利潤。
⑦832491
奧迪威是專業從事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及相關應用的研究、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基于其在超聲波傳感器產品上的積累,公司的智能傳感器產品能夠滿足復合需求,用一款智能傳感器測量多個物理量,提升應用場景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03
財務狀況比較
從收入來看,漢威科技是規模最大的公司,在財報中也可以看出,漢威科技在氣體監測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布局,從傳感器到終端,再到數據搜集系統,漢威在整條產業鏈上廣泛布局,打造一站式的氣體監測解決方案。而增速較快的四方光電和奧迪威也不容小覷,它們分別在氣體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領域深耕,立志打造優質的產品。
從利潤來看,漢威科技和四方光電作為氣體傳感器的龍頭,在近年來利潤得到了很大的增長。同樣保持著高利潤的還有雪迪龍,而其盈利主體為環境監測系統產品。
從毛利率來看,萬訊自控依靠其先發優勢,一直保持著高額毛利率。其他如漢威科技、四方光電、奧迪威等都保持著穩定的毛利增速,說明其業務也在逐漸邁向成熟。
除佳華科技外,各公司的研發人員都保持在7%左右的高水平研發投入,也說明這個市場仍然有參與的空間,各公司不斷地用研發賦能,試圖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佳華科技則采取了更加激進的策略,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近20%。
04
總結
從年報的數據,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希望能夠從規律中,找到一些普適的發展碳中和的方向。
1.專精者近年利潤增速快,廣泛布局者持續獲得高額利潤
像四方光電、奧迪威等專精于傳感器研發與生產的公司,近三年來利潤增速非常快。如漢威科技廣泛布局氣體監測的上下游行業,使得其營收傲視群雄,并獲得了不錯的凈利潤,未來在業務成熟后勢必會帶來更加可觀的利潤。
2.高額毛利和研發投入保證企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可以看到,各氣體監測企業的平均毛利率都保持在40%左右,說明行業擁有一定的盈利空間,未來在這些企業獲取更多業務做大規模后,相信毛利率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在研發投入方面,企業也都保持在7-8%的高額研發投入,說明該行業還在探索期,企業都在不斷加緊研發以獲取技術優勢。
3.各公司都保持對云服務的高額投入
上市公司中,主要有漢威科技、雪迪龍、佳華科技和南華儀器在云服務領域有所涉及。其中佳華科技更是專精于云服務,以年平均20%的研發投入,開發出環境SaaS以應對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另外三家公司的研發投入也主要集中在云服務上,說明開發云端滿足復雜需求,是所有企業都在努力嘗試的。
4.堅持傳統可能難有未來,擁抱變化才是最終選擇
縱觀這些公司,可以看到南華儀器和萬訊自控是兩家很有意思的上市公司。南華儀器原先專精于車用氣體傳感器的開發,可能是受到碳中和政策的刺激,開始逐步轉型于氣體監測領域,商業模式層面的變化使得該公司業績大幅減少,但也在疫情之下開拓了市場。萬訊自控一直堅持在傳統氣體監測領域,不斷優化自己現有業務以獲得高額毛利。但是從業績來看,相比其他氣體監測的公司,萬訊自控的收入和利潤增速都很難讓人滿意,似乎是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05
未來智慧環保領域的發展空間
“碳中和”政策提出還未滿兩年,各個公司已經開始積極布局這個行業,未來,相信在該領域內還會出現很多的機會。根據各公司年報以及各種新聞,筆者相信“碳中和+物聯網”未來還有許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下面有幾個可能的方向供讀者們參考:
1.更加廣泛的氣體監測需求
二氧化碳監測只是環保領域的一部分,對于像化工、石油、鋼鐵、煤炭等大型產業,除了二氧化碳,還有許多的有害氣體和排放氣體有監測的需求。例如,近年來一些政企用無人機搭載氣體監測設備,對大型工廠進行VOCs的監測。像上海市最近也在籌劃采購VOCs立體監測無人機。未來,對于各類氣體監測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多。
2.智能產品的氣體監測市場魚龍混雜,處于競爭階段
雖然傳感器、儀器儀表等產品都已有成熟玩家,但其硬件的智能化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上有大量企業有氣體檢測、數據處理的需求,可目前的產品只能實現監測,而無法有效處理冗雜的監測信息。對于企業或者政府來說,要獲得的信息是最后碳排放的數據。但從監測到數據,中間還有許多步驟,如成分分析、信息傳輸、數據處理、邊緣儲存等等,現行的解決方案仍非常繁瑣,需要不斷優化,最終目的是要能實現一鍵獲取氣體排放信息。
3.傳輸方式以及監測方式仍未有標準答案出現
像本文介紹的二氧化碳監測,有許多種監測的方案。在感知層上,有紅外、半導體、燃燒、電化學等各種氣體傳感器;在傳輸層上,根據不同的需求,氣體監測是以組網或者多終端分散布局的方式進行儀器部署的。其中用到的方案有許多不同,各有利弊難以統一。希望在未來行業成熟時能夠有一個氣體監測的成熟方案,能夠讓有需求的企業在選擇上不做過多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