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能夠成功制造出一束與激光行為相同的原子束,而且理論上可以“永遠”保持運行。盡管這項技術目前仍然存在重大的局限性,但最新的突破意味著它正在走向實際應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原子激光器”而言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原子激光器是一束由原子組成的光束,以單一的波形式行進,未來有望用于測試基本物理常數和工程精密技術。
首個原子激光器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物理學家在1996年發明的。其概念非常簡單:就像傳統的基于光的激光器是由與波同步運動的光子組成的一樣,由原子組成的激光器在被打亂成光束之前,需要它們自身的波狀特性來進行排列。
但這個科學概念的實現卻并不容易。原子激光的開端是一種物質狀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BEC是通過將玻色子云冷卻到絕對零度(約為-273.15℃)以上的一小部分而產生的。在如此低的溫度下,原子會完全不停止地下沉到它們可能達到的最低能態。當它們達到這些低能量時,粒子的量子性質就不再相互干擾;它們彼此靠得很近,產生了一種類似于“超級原子”或物質波的高密度原子云。
不過,BECs卻有點自相矛盾——它們非常脆弱,即便是光也能對其造成破壞。所以即便是用光學激光器冷卻BEC中的原子,BEC的存在也是短暫的。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成功研制出的原子激光器都是脈沖型的,而不是連續型的;在產生新的BEC之前,只需要發射一個脈沖。而為了創造持續的BEC,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新的設置,他們決定不依據時間來擴展冷卻步驟,而是依據空間——讓原子在連續的冷卻步驟中移動。
物理學家Florian Schreck解釋稱:“最后,超冷原子到達了實驗的核心,它們可以用來在BEC中形成相干物質波。但是當這些原子被使用的時候,新的原子已經開始補充BEC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讓這個過程繼續下去——基本上是永遠地繼續下去。”
這個“實驗的核心”是一個使BEC避光的陷阱,然而,保護BEC不受冷卻激光器產生的光的影響,雖然在理論上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又有點困難。團隊面臨的不僅有技術上的障礙,還有監管環境上舉步維艱的局面。
早在2012年,當時還在因斯布魯克的團隊就實現了一種技術,使BEC免受激光冷卻光的影響,首次實現了激光冷卻到相干波所需的簡并態。而要想更進一步,還需要一臺專用的機器。六年后,也就是2019年末,這項實驗終于要成功了。
研究人員們想通過增加一束額外的激光束來解決最后一個技術難題。論文第一作者 Chun-Chia Chen表示:“很快我們拍攝的每一張圖像都顯示了BEC,第一個連續波BEC。”
據悉,該團隊目前正在尋找一種穩定的物質光束,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與目前使用的光學激光器類似的激光應用。這項新突破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