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制造技術、智能控制、工業互聯網等賦能傳統紡織行業,讓紡織行業也走上“智慧紡織”的創新之路。
紡織產業作為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行業之一,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不斷涌現出新的創新型優秀紡織企業和品牌,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紡織產業及制造產業的市場競爭優勢。
但相比于鋼鐵、石化等工業行業,紡織行業完成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會稍加困難。紡織機械裝備品種多、批量小、產品類型差別大,造成我國的紡機現代化制造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薄弱,特別是科技創新、柔性化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標準、人工智能、智能工藝軟件與生產融合等方面差距術較大。
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紡織機械裝備的信息化、網絡化(包括ERP、MES、財務管理系統、工廠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等)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展望“十四五”,《紡織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中提出發展目標:在質量提升的基礎上行業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營業收入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十四五”末期基本實現:國產紡織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定在80%左右;國產紡織裝備出口金額占比保持在全球的20%以上。
同時還提出,開展紡織技術裝備攻關,攻關紡織綠色生產裝備,推動紡織產業對資源環境更加安全友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攻關紡織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推動紡織機械、紡織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提質增效,緩解紡織產業鏈被動向外轉移的壓力;攻關高技術紡織品裝備,擴大紡織裝備的應用領域。攻關紡織裝備控制系統及關鍵基礎零部件,提升紡織裝備工業的產業基礎。
浙江、江蘇、廣東作為我國的三大紡織大省,近年來紡織裝備技術水平和紡織產業規模一路飆升。
浙江:
2021年,浙江省紡織和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3億元、營業收入10716億元,雙雙首破萬億大關,規模居全國首位;實現紡織品服裝出口額822億美元,居全國第一。從產業鏈角度看,浙江省紡織和服裝行業優勢領域主要有合成纖維、印染布、棉混紡布、簾子布、服裝等,2021年產量均位列全國前三位,其中合成纖維和印染布產量均占全國比重50%以上;短板領域主要有化纖裝備、紡絲油劑、印染助劑、纖維素纖維、生物基纖維等,其中2021年纖維素纖維產量僅位列全國第10位。
江蘇:
江蘇是紡織業大省,產業基礎較好、底蘊雄厚,規模總量大,已連續多年邁入萬億產業。2022年前7月,江蘇進出口總值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增幅較全國整體水平高1.1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3.3%,累計進出口規模居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東分院執行院長張星星曾建議,江蘇紡織行業在環保管控、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管控、質量追溯等方面需加快推進。
廣東:
紡織服裝產業是廣東的傳統優勢產業,廣東在該產業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制造品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交易規模龐大。隨著傳統制造環節利潤下滑,近年來,廣東紡織服裝產業不斷加大資源整合、設計開發、品牌建設、國內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力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產品和服務創新要效益,向資源整合、產業協同要效益,不斷彌補相關產業短板。
目前,機電一體化、制造自動化等技術正助力紡織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接下來,我國將重點圍繞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制造、先進紡織制品、紡織智能制造與裝備等四個領域開展技術裝備研發創新,補齊產業鏈短板技術,實現產業鏈安全和自主可控,強化行業關鍵技術優勢,注重原始創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帶動全產業鏈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能力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