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經信材料〔2022〕12號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關于印發重慶市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自治縣)經濟信息委,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經信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2年12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市材料工業包含冶金、建材及其新材料產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全市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為推動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等文件,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及形勢
(一)取得的成效。
綜合質效躍上新臺階。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材料工業企業超過1100家,總產值達到3233億元,培育百億級企業4家,新材料占材料工業總產值比重比“十二五”末提升21.8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間,化解鋼鐵產能816萬噸、電解鋁18.5萬噸、水泥420萬噸,燒結磚10億標磚,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創新驅動激發新動能。創建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立重慶市輕量化材料產業聯盟,建成3家智能工廠和27個數字化車間,3家企業獲評5G+工業互聯網先導應用和創新示范智能工廠,4種產品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綠色發展引領新趨勢。在西南地區率先開展水泥行業錯峰生產,水泥、墻材行業協同處置利廢逾千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00余萬噸,建成綠色工廠19家、節水型企業22家。
(二)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市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從機遇看,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進一步發揮,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加速引領周邊地區新興領域和消費升級對高端材料的需求,為材料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依托“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構建起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甬通道等國際貿易大通道,為材料工業要素集聚和產品輸出提供了便利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有效促進國內兩大制造業基地生產要素資源合理流動、高效聚集、優化配置,為材料工業強化產業鏈韌性提供了基礎支撐;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材料工業轉型升級鍛造新優勢提供了強勁動力。從挑戰看,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益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碳”以及“能耗雙控”目標下,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更加緊迫;行業創新能力體系建設有待加強,新舊動能轉化亟待加快,高端產品供給仍顯不足;空間布局仍需完善,要素成本提升預期加強,重點產業鏈補鏈強鏈挑戰依舊艱巨。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是市材料工業跨關口、培優勢、上臺階的戰略決勝期,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底線思維,緊緊抓住戰略契機,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謀劃,推進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眼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供給高端化、發展綠色化、智造數字化,統籌傳統材料和新材料發展,深化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加速信息技術賦能,為市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平臺,加大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力度,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向智能、高效、服務方向轉變。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經濟社會發展及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材料工業體系。
堅持生態優先。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為引領,綠色制造為重點,鼓勵研發綠色低碳新材料;以節能減排為抓手,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堅持集群發展。依托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完善產業生態鏈,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國家重要輕合金、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以及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先進鋼鐵、綠色建材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新材料產業。
堅持開放引領。加大新材料招商力度,加強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通過引資、引智、重組等方式,提升研發、制造、應用和服務水平,構建共享共贏的開放型產業體系。
(三)發展目標。
做大做強三大特色新材料產業,培育壯大三大前沿新材料產業,做優做精兩大先進基礎材料產業,重點圍繞輕合金、先進鋼鐵、裝配式建筑三條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到2025年,全市材料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增速保持合理水平,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企業效益穩步提升,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產業基礎再造取得成效,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重點方向
(一)做大做強三大特色新材料產業。
1.先進有色合金。
2.高性能纖維和復合材料。
3.新能源材料。
(二)培育壯大三大前沿新材料。
1.氣凝膠。
2.石墨烯。
3.未來材料。
(三)做優做精兩大先進基礎材料。
1.先進鋼鐵材料。
2.綠色建材。
四、主要任務
(一)健全產業創新體系。
(二)培育壯大產業鏈群。
(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五)構建協同發展格局。
五、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部門協同和市區聯動,統籌落實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重大政策和重點領域應用推廣等各項工作,協同處理好穩增長與安全環保、疫情防控等工作之間的關系,系統解決材料工業發展的重大傾向性問題。有關區縣和重點園區要統籌協調推動重點產業鏈和特色產業集群補鏈強鏈。發揮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補齊產業鏈短板。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盟等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強化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及時反映各項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服務政府決策。
(二)強化政策支撐。
深入落實國家和重慶市推動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節能、環保、安全、財稅、金融、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等政策措施,強化政策間的銜接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聚焦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加強產業發展、研發創新、人才引培等專項資金(基金)統籌,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加大對產業創新、集群培育、企業做強、融合發展、公共平臺建設等產業鏈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落實負面清單。
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投資項目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類項目禁止投資,限制類項目禁止新建、擴建;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和《重慶市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建、擴建鋼鐵、焦化、建材、有色等高污染項目,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國家產能置換要求的嚴重過剩產能行業的項目。
(四)抓好示范引領。
聚焦國民經濟、國防安全重點領域,針對新材料供需銜接、產用合作等短板,探索搭建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重點突破關鍵領域新材料共性應用技術,引導制定產品標準與設計規范,促進新材料標準及下游應用設計規范銜接配套,推動形成新材料產業化應用示范。認真落實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突破材料應用的初期市場瓶頸,激活和釋放下游行業對新材料產品的有效需求。鼓勵在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綠色低碳、補短板等領域建設示范項目。加快對節能低碳、安全性好、性價比高的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支持企業參與綠色建材下鄉活動。
(五)加強要素保障。
多措并舉抓好煤、電、水、氣、運等生產要素協調,穩住關鍵產品供應,保障園區建設、項目用地和用工需求。促進金融服務重點向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軟件、5G通信、工業互聯網等與材料工業融合創新應用項目和“專精特新”企業傾斜,擴大直接融資渠道,緩解融資難問題,降低融資成本。鼓勵資源型企業“走出去”,提高材料工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礦產品原材料保障水平。落實創新領軍人才等相關政策,大力引進材料工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產業技術隊伍整體素質,完善面向材料工業的人才服務體系。
(六)加大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市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宣傳報道,消除對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在市場準入時“一刀切”列入“兩高一資”行業的誤區,切實增強行業自信,引導產城共融發展,全面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有利外部環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專業機構作用,加強規劃宣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