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火無情”,說的正是洪水和火災的“兇猛”。二者比較起來,火災的發生頻率和危害性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災撲救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迅速。
作為特種
機器人,消防機器人分工明確,個個身懷絕技,偵查火情、救助被困人員、滅火……它們全副武裝,穿梭于火場之間。
1986年,日本東京消防廳首次采用了“彩虹5號”機器人進行滅火,資料顯示,這是一臺長8 m的消防車,配備了氣體傳感器、電視攝像機等設備,能夠噴射泡沫40~50m、噴水80m。盡管行動緩慢、控制難度大且無法勝任復雜火災的救援工作,但它為后續消防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代消防機器人較初代消防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在感知能力上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
此后,消防機器人在火災搶險中頻頻出鏡,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消防機器人已發展至第三代。第三代機器人的“四肢”較為靈活,能代替消防員進入高溫、缺氧等高危環境。其配備的3D攝像頭能夠幫助進行火源認定。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消防產業智能化、自動化發展步入正軌。我國消防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5.2億元發展到2020年達到了32.4億元。預計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消防機器人市場規模仍有著較大的增長潛力。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火災帶來的損失也“水漲船高”,及時搶險救災、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減少生命財產安全損失成為火災救援的重要目標。但當前我國的消防機器人仍以履帶式消防車為主,一方面履帶式消防車受地形限制明顯,而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高層建筑對消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數量有限也無法應對石油化工等大型火災情況。技術水平的不足及數量的有限成為我國消防機器人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國家號召、市場擴大以及技術融合的多方面需求和機遇下,我國消防機器人產企業能否把握機遇,減速器、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這五大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以及傳感、識別、自動導航規劃、機器視覺等輔助技術的突破,是我國消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
據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消防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16.5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8.5億元。展望未來,在消防產業智能化、自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下,預計我國消防機器人產業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