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中國負極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事關2022年中國鋰離子電池核心組成部分(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池隔膜等)的出貨量、年平均價格、產值和相關龍頭企業。
2022年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出貨量方面,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為194.7萬噸,同比增長77.97%。正極材料市占率從高到低分別是磷酸鐵鋰材料、三元材料、鈷酸鋰材料和錳酸鋰材料。
具體來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2022年出貨量為114.2萬噸,同比增長約1.5倍,市占率為58.65%;三元正極材料2022年出貨量為65.8萬噸,同比增長55.92,市占率為33.69%;鈷酸鋰材料和錳酸鋰材料出貨量均同比下滑,2022年出貨量分別為7.8萬噸和6.9萬噸,市占率分別為4.01%和3.54%。
產值方面,2022年碳酸鋰等上游金屬價格上漲,各類正極材料價格跟隨上漲。從產值看,2022年中國正極材料的產值為4391.2億元,同比增長209.4%。
具體來看,2021年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年平均價格是5.3萬元/噸,2022年漲至14.5萬元/噸,同比增長173.58%;三元材料、鈷酸鋰材料和錳酸鋰材料在內的正極材料的年平均價格均同比增長。
企業出貨量排名來看,2022年我國鋰電池正極材料市占比前十的企業分別是:湖南裕能、德方納米、天津巴莫、龍蟠科技、容百科技、融通高科、湖北萬潤、廈鎢新能、安達科技、當升科技,十家企業市占率合計接近60%。
前三企業中,湖南裕能(市占率15%)和德方納米兩家企業專注磷酸鐵鋰電池,天津巴莫(市占率5%)專注于三元材料和鈷酸鋰。
2022年,全行業規劃和開建了大量的磷酸鐵和磷酸鐵鋰產能,預計在2023年開始逐步形成有效產能,未來磷酸鐵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市場競爭將異常慘烈。
2022年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出貨量方面,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出貨量為155.6萬噸,同比增長71.9%,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出貨量143.3萬噸,同比增長84.3%,占世界總出貨量的92.1%,也就是說,全世界9成以上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出自中國!
隨著儲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繼續發展,2025年和2030年,全球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出貨量有望達到331.7萬噸和863.4萬噸,9成以上產自中國。
出貨結構方面,隨著市場需求變化,鈉離子電池、版固態電池、4060大圓柱電池等發展,人造石墨產能嚴重過剩,硅基負極、硬碳等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滲透率將上升。
2022年,由于大量石墨化加工產能投產,石墨化產能嚴重過剩。2022年5月開始在石墨化加工費用上就有所反映,最高3萬元/噸的加工費,到年底跌下了2萬元。EVTank預測,2023年,石墨化加工費還將繼續跌落,直至加工成本附近。
2023年初,半固態電池、4060大圓柱電池在市場上風頭一時無兩,隨著相關電池逐步量產,作為其主要負極材料的硅基負極滲透率將快速提升。
2022年的時候,市場就表示“2023年將是鈉離子電池量產元年”,隨著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加速,硬碳作為鈉離子電池主要負極材料將在2025年實現大規模出貨。
企業出貨量排名方面,2022年我國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占比前十的企業分別是: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中科呈城、東莞凱金、尚泰科技、翔豐華、廣東東島、河北坤天、金匯能。
前三企業,連續5年由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包攬,去年三家企業合計市占份額達48.6%,占了半壁江山。
貝特瑞已經連續5年蟬聯市占率第一;上海杉杉最近5年,除了2020年位列第三,其他4年市占率都是第二;江西紫宸最近5年,2020年除了壓下上海杉杉位列第二,其它4年都是第三。
由于2022年云貴川、內蒙古等地新建的大量石墨化及負極材料產能逐步釋放,目前,我國鋰電負極材料行業總體呈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對此,部分省市采取能耗雙控等措施暫停石墨化和負極材料項目審批,希望抑制行業過快無序擴張。
2022年鋰離子電池隔膜
出貨量方面,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鋰離子電池隔膜出貨量為133.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5.3%,全球占比超80%,其中濕法隔膜出貨量104.8億平方米,干法隔膜出貨量28.4億平方米。
企業出貨量排名方面,2022年我國鋰電池隔膜市占比前十的企業分別是:上海恩捷(40%)、星源材質、中材科技、中興新材、河北金力、惠強新材、江蘇厚生、北星新材、藍科途、滄州明珠。其中,江蘇厚生擠出了宏圖隔膜位居第七。
其中,濕法隔膜出貨量前八企業分別為上海恩捷、中材科技、河北金力、星源材質、江蘇厚生、北星新材、藍科途和滄州明珠;干法隔膜出貨量前六企業分別為中興新材、星源材質、惠強新材、博盛新材、滄州明珠、盈博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