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是集所有工業文明之大成的行業。2022年,我國造船行業完工交付量、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三項指標均列世界第一,國際市場份額已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消息,2023年1-5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64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4%;新承接船舶訂單量264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5%。截至5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17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5%。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3月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中曾表示:“新能源電池的應用范圍很廣闊,包括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不跑的(儲能),市場空間很大。”電動船舶具有綠色、經濟、高效、安全等特點,已成為船舶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實現交通運輸載運工具綠色化、優化調整運力結構的有力舉措,是構建綠色低碳運輸體系的有效選擇,是交通運輸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據研究機構EVTank發布的《中國電動船舶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計,2026年,在原有船舶電動化改造以及新造電動船舶的帶動下,中國電動船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67.5億元。在全球減碳背景下,具有“零噪音、零排放”等諸多優勢的電動船舶已然成為航運,特別是內河航運的“綠色風潮”。
在國家政策層面上,2022年9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公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到,大力發展綠色智能船舶,加強船用混合動力、LNG動力、電池動力、氨燃料、氫燃料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研發,推動內河、沿海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綠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應用;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設計、建造、配套和運營企業等。
在地方層面上,為加快推動湖北省船舶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湖北省3月8日正式發布《湖北省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若干措施》,從綠色智能船舶規模應用、關鍵技術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集聚發展等五大方面推出16條措施,加快推動省內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混合動力等綠色動力船舶和智能船舶的研發、設計、制造、應用及配套。
近日,福建省工信廳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電動福建”建設的實施意見(2023—2025年)》,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培育壯大推動電動船舶全產業鏈發展等9條措施,從2023年1月1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在推動電動船舶全產業鏈發展方面,《實施意見》從支持引進國內高水平電動船舶研制單位、支持電動船舶關鍵核心裝備研制、支持建造電動船舶示范項目三大方面開展,如對引進的央屬高水平電動船舶研發設計機構,設立分公司的一次性獎勵200萬元,設立子公司的一次性獎勵300萬元,以及對電動船舶電池動力推進系統生產企業按交付電池動力推進系統金額的20%給予補助(不含省示范項目),單套系統補助最高200萬元等。
除此之外,《實施意見》提到,要支持研發設計綠色智能船型,對納入國家綠色智能船型目錄的,單個船型給予研發設計單位一次性獎勵500萬元;支持電動船舶充(換)電設施納入“新基建”示范項目;支持電動船舶享受優先過閘、優先靠離泊權利以及整合省級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和電動船舶監管等多個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一體化的“電動福建”平臺。
依托扎實的船舶工業基礎、不斷壯大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及省內沿海、江河、內湖的多樣化應用場景,福建是國內較早謀劃發展電動船舶產業。隨著省內外優勢資源日益集聚、產業項目漸次落地、示范項目加快建設和投用,福建電動船舶產業加快發展。不僅僅是湖北、福建,其他地方,也將在政策驅動下,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電動船舶產業打開廣闊的發展天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