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統計,物聯網傳感器占2022年所有傳感器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如今,物聯網設備平均配備四個傳感器。2022年,物聯網傳感器市場達到109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將以16%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趨勢一:傳感器變得更加智能
物聯網傳感器將增加計算能力,并提高其檢測來自多個離散傳感元件的信號的能力。這些傳感器通常被稱為“
智能傳感器”,可以在船上執行信號處理和分析,而不僅僅是將數據傳輸到另一個位置進行處理。這些傳感器實際上將成為物聯網網絡中的“邊緣”設備。先進的智能傳感器將獲得人工智能功能,使它們能夠做出即時決策,而不是將數據發送到其他地方,冒著數據被盜的風險。
趨勢二:傳感器功率效率提高
由于物聯網傳感器必須能夠連續運行,因此電池技術不適合這些設備。因此,工程師正在開發基于太陽能、動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物聯網傳感器。當傳感器位于偏遠或難以到達的位置時,這一點尤其重要。能量收集的使用反過來又促使傳感器制造商縮小傳感器的外形尺寸,以降低能耗并提高信噪比以濾除噪聲和干擾,這些噪聲和干擾也可能會消耗傳感器所需的功率。
趨勢三:并非所有傳感器都需要物理格式
由于危險或偏遠位置使得物理傳感器的安裝變得困難,因此一些物聯網安裝現在使用軟傳感器或虛擬傳感器。軟傳感器是一種計算算法,它基于其他現有的物理傳感器和算法/計算模型來估計難以測量的數量的值,這些傳感器和算法/計算模型推斷出被測量數量的值。
典型的軟傳感器創建一個預測模型,使用來自儀器和實驗室分析的實時數據來估計過程和生產條件。這些模型充當推理傳感器來預測質量參數,可能作為附加物理傳感器的替代品。虛擬傳感器與軟傳感器類似,但其值純粹基于算法和計算模型。
趨勢四:傳感器融合越來越重要
傳感器融合涉及合并多個傳感器輸入的數據,特別是在自動駕駛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些應用中,傳感器數據來自激光雷達、雷達和3D相機。由于這些傳感器輸入感知駕駛環境的不同特征,因此有必要從這些傳感器中獲取和解釋數據,以獲得更準確的駕駛情況分析。如果實施正確,傳感器融合使車輛能夠采取高效、可靠、最重要的是安全的適當行動。
趨勢五:生物傳感器將出現在醫療保健領域
近年來,生物傳感器和一次性傳感器技術已經成熟,并在醫療保健行業得到了應用。生物傳感器具有與測試分析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元件,以及將生物響應轉換為電信號的傳感器。根據其應用,生物傳感器也稱為免疫傳感器、光極、共振鏡、生物芯片、血糖儀或生物計算機。
原標題:2023年五大物聯網傳感器趨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