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寨嶺特長隧道作為目前甘肅省最長公路隧道,隧道全長15.2公里,因其地質構造復雜、地應力高度集中、褶皺帶活動強烈、圍巖大變形等特點,被稱為蘭海高速公路(蘭州至海口)最后的“扼頸之環”,通車后,穿過該隧道僅需要12分鐘,然而這12分鐘卻令參建者們走了整整8年。
木寨嶺隧道貫通以后,甘肅渭源至武都兩地間的行車時間將從4個小時縮短到2個半小時,屆時我國高速路網南北方向主干線之一的G75蘭州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也將全線通車,隨著我國南北大動脈打通,將極大改善區域交通條件及投資環境,進一步助推沿線重慶、四川、甘肅等西部省市區域經濟、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內陸開發建設帶來歷史性機遇。
該隧道施工難度巨大,需穿越6處褶皺和12條大斷層破碎帶,最大埋深629米,地質構造復雜、斷裂活動強烈,尤其施工遇到了極其軟弱的炭質板巖,遇水便成為泥,因巨大的地應力作用,即使是最高強度的支護鋼拱,也因嚴重受力而扭曲變形。如果說蘭渝鐵路木寨嶺隧道受極高地應力的影響,是像在豆腐里面打隧道,那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嶺特長隧道,就是在豆腐渣里面摳隧道。
由于軟巖大變形和頻繁拆換拱,致使工程進度緩慢,一步三回頭,建設工期不斷后延,每月的掘進長度最多只有20米,而國內一般隧道掘進長度在每月80米以上。建設最困難的時期,幾乎所有常規方案都失去了作用,隧道掘進工作均陷入了“進一步、退兩步”的艱難境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何滿潮對該隧道工程定性到,“其大變形量級突破了國內外隧道和地下工程界所遵循的所有理論和實踐認知水平,勘察、設計、施工無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被稱為隧道工程界的禁區。”。
為早日攻克木寨嶺特長隧道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地質地帶、突泥涌水、初期支護破壞嚴重、換拱率高、圍巖變形大控制難等世界性技術難題,甘肅省公航旅集團邀請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何滿潮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等在內的巖土力學和隧道界頂尖專家,對木寨嶺特長隧道進行會診,聚力攻關,通過“開挖補償法”,成功以網狀錨索系統提高了巖體穩定性。同時,該隧道項目還利用物聯網及數據分析,建立了預應力錨索質量驗收標準、檢測及運營期監測系統,一舉扭轉了建設工程進度緩慢的局面。
目前,木寨嶺特長隧道建設中所取得的多項研究成果已在高原鐵路、滇中引水、云南昌保山高速公路昌寧隧道及建元高速公路他依隧道等全國十多個隧道項目中推廣應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