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雙碳”戰略落地實施,新能源汽車市場進程加速。并且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成為新的行業風口,世界主要汽車工業國家和地方都在依托自身優勢爭相入局。根據預測,到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40%;到2030年將全面超越燃油車,成為汽車消費的主流。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克儉在日前舉行的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我國智能產業加速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其中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到28.32%。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融合發展,推動車聯網產業快速發展。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看來,與傳統汽車相比,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需要路線創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尚沒有成功經驗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鑒,必須立足高新技術與產業發展要求,并結合國情,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的中國方案。
在政策方面,不管是國家戰略,還是市、區層面,相關政策利好頻出。前不久,《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提升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見稿)》(簡稱《方案》)已經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具有西部地區非常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匯集了20家整車和1000多家規模以上配套企業),在多方面處于國內先進行列,有能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協同效應。重慶今年上半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迅猛,產量同比增長9.6%,產值同比增長33.8%。
此次公開征求意見的《方案》中提到,到2027年,重慶市重點關鍵技術和產品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顯著提升,計劃建成跨域融合、上下協同、互利共贏、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累計新增新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800家。
按照《方案》,重慶市將重點聚焦動力電池系統、智能底盤系統、智能網聯系統、電子元器件、汽車軟件、輕量化零部件和熱管理系統等7個類別,圍繞加強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協同、加快傳統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優化渝西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等10個方面“做文章”。
7個類別的發展重點:
(一)動力電池系統。重點圍繞動力電池性能提升、下一代電池和燃料電池研發,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和產品,提升全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重點發展電池管理系統、電芯、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池箱體等,大力發展高安全全氣候動力電池,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和半固態、全固態電池等先進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加快發展干法電極、高速疊片等先進工藝。
(二)
智能底盤系統。重點發展先進電驅動、電轉向、電制動、電控懸架、底盤域
控制器等總成,積極推動一體化智能底盤研發和產業化。先進電驅動總成重點發展先進電機、輪轂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車載充電機、電源分配單元、商用車集成電驅橋等,積極推動多合一電驅系統、高壓電控系統集成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大力發展扁線定子、高磁阻轉矩轉子、高壓線束等關鍵部件,積極開展碳纖維轉子、高速軸承、電機電控深度集成等先進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電轉向總成重點發展智能轉向器、后輪轉向、電調管柱等,大力發展重型商用車電動循環球和電液循環球轉向器等關鍵部件,積極開展滿足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轉矩疊加、轉角控制等先進技術攻關。電制動總成重點發展液壓控制單元、踏板模擬器、動力建壓單元等,積極開展電子液壓制動系統冗余備份、高效制動能量回收等先進技術攻關。電控懸架總成重點發展電磁閥減振器、磁流變減振器等,積極開展多腔氣囊總成設計、空氣彈簧爆破和疲勞耐久、空簧非承壓式隔膜密封、壓縮機隔振及排氣降噪等先進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底盤域控制器總成大力發展新型多域融合的電子電氣架構,積極開展多域融合、協同高效底盤控制器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一體化智能底盤大力發展滑板底盤、商用車通用智能底盤,鼓勵探索智能底盤應用場景,推動智能底盤產業化應用。
(三)智能網聯系統。重點發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身、車路網聯等總成,加強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跨域功能集成,推動單域向多域融合轉型,實現艙泊融合、艙駕融合一體化,攻關多源協同感知技術與多模態信息融合等先進技術。智能座艙總成重點發展座艙域控、顯示終端、艙內監控、抬頭顯示、智能音響、電子后視鏡等,積極開展智能座艙全棧全域研發制造體系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多維交互智能空間。智能駕駛總成重點發展高精度組合導航、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行泊一體控制器、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全固態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定位單元等,積極開展有條件自動駕駛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智能車身總成重點發展車身域控制器等,大力發展構建以智能計算平臺為核心的架構平臺,積極開展域控制向中央控制轉型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車路網聯總成重點發展路側設施、車載網關、車載通信單元、車載網聯域控制器等,積極開展收集、計算、儲存車端和路端數據等云端技術功能開發,推動特定場景下智能交互系統在專用車輛上的推廣應用,構建車路云網圖一體化平臺。
(四)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車規級芯片、關鍵元器件,突破芯片設計、高精度制造、先進封裝及可靠性評價等環節的先進技術,構建“車規級芯片+模組+應用+驗證”的全產業鏈條。車規級芯片重點發展系統級芯片(SoC)、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等主機芯片、微控制單元(MCU)控制芯片、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等功率類芯片、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等,大力推進碳化硅(SiC)/氮化鎵(GaN)控制器等功率器件以及車路協同車聯網相關模組等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應用,積極開展先進制程、先進材料、先進封測等先進技術攻關。關鍵元器件重點發展電容、電阻、電感等無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模塊等有源元器件,補齊基礎半導體材料、制造設備和晶圓制造等產業鏈上游,突破相關核心關鍵技術,積極布局車載貼片電容、車用超級電容等核心產業。
(五)汽車軟件。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系統軟件、功能軟件、應用軟件、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軟件等重點領域,推動汽車軟件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軟件的自主可控。系統軟件以智能駕駛操作系統軟件為核心,重點發展高實時高安全的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底層微控制單元軟件、通信中間件、通用中間件等。功能軟件重點發展高等級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等功能軟件,積極發展動態感知系統、環境認知系統、地圖定位系統、規劃控制系統,大力開展多攝視覺鳥瞰視角(BEV)融合感知算法技術、多傳感器車端動態成圖技術、類人決策技術等關鍵算法技術攻關。應用軟件推動建設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基礎平臺、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平臺、空中下載技術系統、端云一體縱深防御安全管理平臺、面向服務的開放生態平臺。人工智能算法大力開展座艙圖像渲染算法、語音交互算法、聲音聲學算法、車內感知算法等研究,提升智能座艙多維交互能力。圍繞智能網聯汽車數據采、標、訓、仿、測全鏈路,積極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數據閉環技術。
(六)輕量化零部件。重點發展輕量化材料和先進制造工藝,加快推動整車輕量化仿真技術研發,不斷提升整車輕量化技術和成本控制水平。輕量化材料重點發展低碳材料,高強度鋼、免熱處理壓鑄鋁合金、高強韌變形鋁合金、高流動性壓鑄鎂合金等先進輕質合金材料,玻璃纖維、碳纖維等新型復合材料。先進制造工藝大力發展超大型一體化輕質材料壓鑄成型、擠壓鑄造成型、半固體成型、熱氣脹成型、三維立體滾壓成型等新型成型技術,流鉆螺釘、自穿鉚等先進鉚接技術,無鉚連接、異種金屬焊接等先進連接技術。
(七)熱管理系統。重點發展液冷電池熱管理系統、油冷電機熱管理系統、乘員艙熱泵空調系統,著力發展整車智能化、集成化、一體化熱管理系統。大力發展板式換熱器、電池冷卻板、散熱器、油冷器、電動壓縮機、電子泵閥等關鍵部件,積極開展新型冷媒熱管理系統、熱管理集成控制器等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鼓勵探索熱管理應用軟件融合至上層域控,推動熱管理域與動力域、底盤域三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