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區錨定打造國際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目標,不斷創新涉企服務應用場景,鞏固擴大行政審批改革成果,加快建設智慧便利高效的現代政務服務體系,大力培育與“三區一門戶”功能定位相適應的企業發展生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大興舉措,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多部門齊上陣 高標準落實營商環境6.0版改革
高效推進“三個一”改革
上線咖啡廳、藥店、便利店等40個“一業一證”改革場景,發出全市首個賓館行業《綜合許可憑證》,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證準營、一碼聯動”。
完成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12個場景“6+4”一體化綜合監管應用,在全市率先推出西紅門商圈一體化綜合監管模式。設置“一件事”集成服務窗口,上線46個“一件事”集成服務場景,實現跨部門、跨層級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
推出“云踏勘”審批模式
探索在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取水許可、建筑垃圾消納和施工現場建筑垃圾處理方案備案4個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云踏勘”改革,申請人只需在微信端小程序申請預約踏勘時間,通過實時視頻連線、上傳影像資料等方式即可完成全部踏勘流程,破解現場踏勘時間、空間限制,極大提升踏勘效率。
科技賦能“跨省通辦”服務模式
運用“5G”、云服務、可視化應用軟件等技術手段,依托“曉屋”全國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遠程“面對面”審核受理,“手把手”指導辦理。
7月27日,大興區榆垡鎮人民政府與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行政審批局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協議,實現63個民生高頻事項,139個企業高頻事項在就近“窗口”獲得與屬地同質服務。
二、直擊政策需求 賦能企業輕裝前行
上線“大興區產業發展服務門戶”網站
面向企業提供精準化、全覆蓋的統一“扎口”服務,包括資訊信息,企業宣傳,業務對接,訴求反饋、跟蹤,政策查詢、匹配、申報、兌現等。
目前,網站已實現“大興區核心團隊獎勵和服務”線上申報功能,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同時,全面梳理區內企業基本信息,建立“一企一檔”,實現企業基本情況“數字可視化”。目前,已收錄5000余家企業信息。
升級“1+N”產業政策
納入氫能、航天、科創等13項專項產業政策,政策體系大幅擴容,設計多元支持舉措,強化創新要素保障,簡化優化政策兌現流程,建立資金預算保障機制、企業發展評價機制和專項產業政策后評估機制,規范資金使用,確保政府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全方位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以來,累計兌現政策資金約3.6億元。
打造“產業成長政策樹”
全面梳理市區兩級和大興機場臨空區、中關村科技園等多層面產業政策,形成涵蓋生命健康、航空、消費、會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智能裝備六大產業以及人才、金融、企業、創新共十大領域的大興臨空區政策樹,并根據企業類型、規模、發展階段進行精準推送,確保政策服務全覆蓋、高觸達。
探索環評審批制度改革
在生物醫藥基地園區試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改革,根據項目環境影響程度和環境風險大小優化審批程序,部分項目免于審批直接落地,部分項目簡化審批流程、快速入園,大力提升園區環境管理質效,節省企業等待時間和人力成本。
目前,生物醫藥基地范圍內已有兩條主干路、兩條支干路免于辦理環評手續直接開工建設,比試點前最多縮減14個工作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等10個報告表項目適用告知承諾制審批,在公示結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即獲得批復,壓縮審批時限96%。
探索完成土地與不動產權證同時交付
大興新城西片區DX00-0411-0001地塊已實現“交地即交證”,為全區首例。通過信息共享、并聯行動、內部流轉等方式,登記環節與土地審批供應同步領跑,最大化壓縮辦理時限,讓企業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實現項目拿地即拿證的“零時差、一站式、全同步”。
三、創新涉企服務 構筑營商新高地
制發《大興區建設企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
圍繞“億企興”營商品牌,打造“1+6”企業服務生態體系,站在用戶視角,推出6大領域共88項具體措施,全面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拍攝推廣20期政策宣講短視頻,兩分鐘講清企業開辦、變更、注銷,社會建設項目立項,規劃許可,施工許可,聯合驗收,市政接入等高頻事項辦理須知,即聽即會、掃清政策宣傳盲點,實現“政府精煉講,企業輕松學,業務高效辦”。
創新打造“大興企業圈”
根據企業類型、發展階段、現時需求等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助力政企“雙向奔赴”的同時,通過設置產業資源對接等功能板塊,為企業提供“菜單式”服務。“大興企業圈”創新推出“社群化”企業服務模式,被“中國信息協會營商環境專業委員會”作為典型案例收錄于《中國數字賦能營商環境創新改革實踐報告(2022)》。目前,已有3100余家企業加入企業圈。
下一步,大興區將繼續圍繞服務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全面啟動“微創新”行動,結合市場準入、政務服務、金融服務、勞動用工等重點領域改革落實情況,探索推出一批兼具個性化和普惠性的改革措施,更好護航企業發展,全力支持區內企業立足大興、走出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