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項顛覆性的電池技術創新,該技術通過采用金屬絨電極結構,有望徹底改變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格局。
由著名科學家約阿希姆·斯帕茨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微米級金屬絲編織的三維絨網作為電極接觸材料,可以突破傳統電池設計的多個技術限制。這項創新可使電池能量密度提升達85%,將對從電動汽車到便攜電子設備的多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斯帕茨教授表示:"這項發現建立在我們揭示的電極離子傳輸新機制之上。"傳統電池電極由儲存電荷的活性材料和傳輸電流的接觸材料(通常為銅箔或鋁箔)構成。然而,活性材料雖擅長儲電,卻存在離子傳導性差的固有缺陷。
海德堡團隊的研究表明,金屬表面可成為金屬離子的"高速公路"。他們發現鋰離子在銅表面會脫去分子外殼,形成被稱為亥姆霍茲層的電雙層結構。斯帕茨強調:"通過特制測量裝置和理論計算,我們證實鋰離子在亥姆霍茲層的移動速度比在電解液中快56倍。"
研究人員將活性材料與由百分之一毫米級金屬絲編織的3D絨網結合,構建出三維電荷載體傳輸網絡。這種創新設計不僅實現了適合電動汽車快充需求的十倍厚電極,還將接觸金屬等非儲能材料用量減少約50%。與傳統箔式電極相比,能量密度實現了高達85%的顯著提升。
斯帕茨用自然界的三維血管網絡作類比指出:"通過二維層狀結構供能的傳統方式效率低下,我們的技術目標正是構建能夠高效充放電的三維電荷載體傳輸網絡。"
除性能飛躍外,新型絨網電極在制造工藝方面也展現出顯著優勢。傳統工藝需要將活性材料薄層涂覆在金屬箔上,該過程不僅復雜,還涉及有毒溶劑。新技術則可采用粉末形式直接將活性材料填入絨網結構。
斯帕茨預估:"通過干法填充工藝,我們有望節省30-40%的生產成本,生產設施占地面積也可減少三分之一。"他認為這項創新將顯著提升歐洲制造商在快速發展的電池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并表示:"借助這項技術,我們有機會實現與亞洲廠商的并跑甚至超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