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凱文.凱利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以及“流”模式的“按需經濟”分享了自己對于未來十年科技趨勢的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很快將變成一種日用品,虛擬現實會成為社交化的社交方式,而基于“流”文化的“按需經濟”或許會讓人們越來越認同訪問權在很多場景下將會重于擁有權。
以下是整理的主要觀點:
一,人工智能
1,要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有一些基礎認知
人工智能使我們的東西更多智能化,也有人把它稱為人工智能包括圖像的知能化等等。但我想強調的是“人工智力”。比如在疾病診斷等方面,有可能人工智能會比人力做得更。很多時候我們希望醫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而不是被人工智能代替。
這些人工智能比我們的大腦更智能。比如當初IBN的深藍在象棋比賽中打敗了人類。
每一種人工智能都需要經過訓練,在訓練之后給我們一些數據或案例,當公司有足夠的數據后也會反過來使人工智能更聰明。
還有一種比較好的趨勢,接下來20年里,“深度學習”會成為一個熱門詞匯。
機器已經可以在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加智能,比如能開車能下棋,也在很多其他方面發揮著重要效用。甚至人類可以和人工智能對話。
谷歌正在銷售這樣一個服務:任何人都可以在云平臺上購買這樣一種人工智能服務,比如谷歌訓練人工智能玩電子游戲,大概一天之內人工智能就可以學會一個游戲,再去學另外一千個游戲之后,學得更快。
人工智能在算術方面比人更聰明。你甚至在搜索引擎里把一個問題全部輸入之前,它就已經知道了你要問什么。
我要強調一下:它和人的智能也不一樣,并不是說比人類智力,只是與人的智力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是人工智能好的地方,思維方式不同是經濟引擎。
人類可以用多種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比如科學上的重力問題,能源問題,以及科學幻想或迷團,會比僅靠人工進行更快。這正是人工智能的美麗之處。
有時候我們可能作為人類做得不夠好,但可以通過購買人工智能來解決:對大部分人而言,我們不需要在本地制造人工智能,只需要通過購買來解決某些服務。比如工業時代農民通過購買泵等解決水電問題,不是去創造電,而是購買一種服務。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已經變成了一種服務商品。
我建議對未來數以萬計人創業公司而言,不妨把人工智能的應用作為未來領域的一項工作。比如說人工智能的銷售等等,甚于是工廠、農廠、鞋子等等,很多事情都可以加上人工智能。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而且我們擁有這樣的新能力。
因為人工智能是一種商品,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樣的商品。人工智能很快將變成一種日用品。
TakeAI,addX。把人工智能和你要做的事情結合在一起,這就可能成為很有價值的商品。
網絡效應: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越多,人工智能就容易變得越聰明。在這方面比較相似的正如搜索引擎里的百度和谷歌,有點“馬太效應”的意思。
2,現在的AI會為我們創造一個更大的AI,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創造新工作機會
你可以想象它在今后十年或二十年里會發生多少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很多你二十年前無法想象的事,現在已經俯拾皆是。
人類確實會有一些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比如說提率的工作。如果一項任務或一項工作需要很率,那這種工作就需要機器人來做。確實也會有一些工作會消失,比如2025年可能有很多開卡車的人不再開卡車。但也會有很多新工作產生,比如說需要創意而不需要那么的工作等等,比如像畢加索這種畫家我們沒有辦法去要求他一天畫出多少幅畫。
人們可能會因為和人工智能共事而有些擔憂。正如十年前深藍在象棋比賽中打敗了人類而讓人類產生擔憂。不過如果我們也有這樣技巧,也可以去打敗電腦。我們看到有一些這樣的游戲出來,這就是人類可以和人工智能共事。如何去和它們共事,是人類需要去探索的。
二,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這個概念可以把人仿佛帶到另外一個世界,這種技術讓你的大腦會出現一種錯覺。包括混合現實等說法也是類似的。另外還有一些增強現實。
我們做的話,可以先從虛擬現實來做,之后再做混合現實和增強現實。比如HTC和三星都在試著做這樣一些開發。
許多年前有人以為VR在未來五年會大規模出現,但實際上并沒有,時機還不成熟。但現在是我們可承擔的成本了,是我們使用虛擬現實一個很好的時間節點。
人們想知道在智能手機之后有什么樣的預測,虛擬現實已經在醫藥行業、零銷行業、制造行業等等都有了運用嘗試。包括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都在做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一些低端低成本的虛擬現實產品版本已經出現了。
我們看到虛擬現實已經成了現實,這非常棒。
你不是看到什么在發生,而是感受到什么在發生。比如你在玩槍擊游戲時你可能會感受到災難或暴力。
觸覺占比超過了50%,超過了你視覺之外的其他感受。這種感受可以變化成我們的感受和經驗。
除了用手觸感之外,重定向行走或遠程試載也是另外感受方式,比如感受到在太空行走或水下生活,有些地方你不敢去,但通過遠程試戴就可以感受得到。這種設備比我們現在用的移動手機超越得太多了。
我相信虛擬現實會成為社交化的社交方式。比任何東西都社交化。只要通過VR我們會感到越快樂,你或許和屏幕在一起并不會非常快樂,但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非常快樂。虛擬現實可能就會幫助你實現這種需求。
但虛擬現實需要互動,作為技術,它在模擬跟蹤我們的手勢或動作,可以和任何我們制作出的機器互動,并可以大規模推廣。
三,Accessing“流”,可以理解為按需經濟的一種
我們對一些東西有需求,但我們需要它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擁有它。很多大的品牌或公司不擁有一些東西,但可以使用這些東西。比如Facebook,Uber,Airbnb,這些都是非常驚人的事實。
你無需擁有,只需要分享,這讓我們意識到訪問權可能會重于擁有權。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你需要去買一個房子。我說的只是趨勢之一種。
后總結幾點:通常我們了解未來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但我們回看過去,再想想未來十年,也會發現當時有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和變化。我們應該用一顆開放的心態去相信那些看起來好像不可能的事情。包括虛擬現實等等技術,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才只是新生的“天”。
我們也注意到未來十年如果回顧現在,可能和我們現在在談的VR或AI是完全不一樣的,也許屆時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正如網絡在二十年前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You are not late.你,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