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中國企業習慣“中央集權”制度,面對組織規模擴張,無法尋求收與放之間的妥善平衡。
BCG的管控模型理論認為,根據總部規模以及集團對下屬業務板塊事務的參與程度,由多至少,集團總部對業務板塊有全面管理者、職能、戰略指引者、家庭組建者、財務贊助者、放手控股者六種管控模式。
中國企業總部往往習慣成為“全面管理者”。然而,這卻可能與它們借助多元化擴張實現增長的趨勢背道而馳:由于新舊板塊差異度大,總部對新板塊成功要素的認識度和具體實踐指揮能力可能不足;同時,板塊越來越多,若將運營細節層層上報、總部逐一決策,將導致組織面對市場反應和客戶需求不力,甚至貽誤業務開拓良機。
我們欣慰地發現,部分中國企業總部已經意識到了在某種程度上“去中心化”的必要性,開始從“全面管理者”向“家庭組建者”過渡:以業務投資組合管理者的角度為整個組織和各個板塊進行規劃——一方面保持總部精益、有選擇性地參與板塊事務,確保靈活應對新趨勢;另一方面主要通過構建具有協同效應的業務投資組合、融資以及其他為各業務板塊培育協同效應的舉措來實現總部價值。
然而,在“放權”的實踐過程中,中國企業仍面臨以下痛點:
放權速度過快。總部在放權過程中對下屬板塊的承接能力缺乏審慎考量,容易一放就亂。
過程監控不足。未針對放權建立管理體系予以支撐,導致放權過程中總部可視性不佳,可能滋生風險。
放權范圍不當。尚未認清總部及板塊各自的關鍵價值所在,出現“該放不放、不
該放亂放”的問題。
放權解讀不一。明確清晰地定義了總部及板塊各自職責領域,但由于上下理解不一致,導致實施走樣。
放權效果含糊。未建立回顧制度及時評估與檢視放權效果,從而缺少持續改進的抓手。
組織設計:客戶響應之痛
傳統的組織設計使企業面對變化反應遲緩、合作不暢,無法做到以客戶為中心,難以及時應對新市場新趨勢。
在中國市場,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的需求和自身特點都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伴隨著中產及富裕階層消費者的崛起,他們對商品和服務個性化、高品質的強烈需求愈加顯現;同時,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個人客戶的消費習慣,也使企業客戶趨向消費者化:更注重個人購買情感體驗,更需要多渠道無縫整合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更追求訂單流程與價格的透明、可視等等。簡而言之,無論身處何種行業,中國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把握客戶捉摸不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