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升級加速度 服務化漸成發展態勢
其中,制造業企業的轉變趨勢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制造業價值鏈中生產服務的績效在增加。自20世紀后期,許多傳統制造企業從銷售產品到銷售服務,服務成為創造差異化優勢的工具;第二,制造企業“外包”或“服務剝離”,這其中既有制造環節也有服務環節,從而使得企業聚焦于核心業務,并通過外包公司實現專業服務。例如,耐克公司主要業務集中于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營銷,并生產其中為關鍵的氣墊系統,其他生產環節、人力資源、管理咨詢、金融支持、物流服務、營銷和售后服務全部外包;第三,越來越多生產企業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過渡,從重視產品轉向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繆榮認為,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從提供產品到提供產品和服務再向提供服務解決方案轉變,服務化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制造產業呈現出“服務為主導”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引導制造和服務融合發展,加快制造業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這既是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現實要求,也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重要措施,更是順應國內市場需求升級的必然選擇。那么,我國該如何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呢?
一是打造競爭新優勢。一直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在于產業門類全、產能大、價格低,能夠以較率為市場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但是,中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仍然較弱,在產業價值鏈中總體處在中低端。發展服務型制造,以創新設計為橋梁,推動企業立足制造、融入服務,升級產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產品服務能力提升客戶價值,將能夠重塑制造業價值鏈。
二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工業化進程中產業分工協作不斷深化,催生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信息化則進一步加速了服務型制造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實現經濟換擋不失速、產業結構邁向中,必須補足短板,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融合,實現制造業轉型發展。特別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深度應用帶來的與同步創新的難得機遇,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舉措。從產業結構看,中國經濟存在著低端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并存的矛盾,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更好地適應國內、市場需求升級的形勢,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制造業企業以產需互動和價值增值為導向,由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有利于改善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服務型制造,能夠推動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助于實現“三個轉變”,即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因此,我國必須加快制造業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從而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