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動離合器COREMO E4-NA1976 蝶形剎車片 水泵制動器
電池廢置量與日俱增
那如果是以噸為單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呢?大量重金屬及化學物質進入大自然,環境帶來的危害將不可估量。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鋰電池總產量47.13Gwh,其中,動力電池產量16.9Gwh,占比36.07%;消費鋰電池產量23.69Gwh,占比50.26%;儲能鋰電池產量1.73Gwh,占比3.67%。機構測算,到2020年動力鋰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25Gwh,報廢量將達32.2Gwh,約50萬噸;到2023年,報廢量將達到101Gwh,約116萬噸。
新能源汽車環保初衷不再?
有人說,車企提供保修可以減少廢電池數量。然而,更多人士認為保修服務僅僅只是體現了車企自身售后服務的能力,而對于廢置電池問題的解決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修復過后替換下電池,質保期過后的電池該如何安放依然是個棘手的問題?
目前有如下幾種處置方法:,重新制造,即替換電池上的損壞零件,重新裝配給電動汽車;第二,電池轉型,即改變電池的調校(控制發動機的數據),并將其裝配給其他靜態儲能裝置;第三,循環利用,即分解提取電池中的貴重金屬、化學材料及副產品,在原材料市場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車用電池的生產。
事實上,在電池轉型方面,一些廠家企業說新能源汽車報廢后的電池,只是電池的容量下降了并非完全失去作用,可以被利用在儲能方面儲存備用,但實際上,將利用后的動力電池大規模用作儲能,這恐怕難以實現。儲能電池對單體電池的密度要求不如動力電池那么高,但一個儲能項目的儲能電池的規模較大,通常達到百千瓦甚至是兆瓦,而一輛新能源車的電池容量平均大概是30kwh。而且我國不同車企的電池路線、電池的規格和對電池的測評要求各不相同,也就造成了電池的型號過多,使產量過度分散,造成了再次利用難度加大。
不過,受行業關注的處理方式是對廢置電池梯次利用,即在這些電池被淘汰后將其利用在儲能或者相關的供電基站以及路燈、低速電動車身上,后進入回收體系。可以說,廢置電池的梯次利用是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可以實現節能,另一方面,如果梯次利用得到普及,無疑將極大地降低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然而,目前這一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依然面臨著一些難題。
其一,回收利用需要考慮回收、篩選、重組、安全、拆解成本。業內對廢鋰電池回收的處理上,首先要對其進行預處理,包括放電、拆解、粉碎、分選;拆解之后的塑料以及鐵外殼可以回收;然后再對電極材料進行堿浸出、酸浸出,多種程序之后然后再進行萃取。
其二,回收利用要保證退役電池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其回收技術難點在于離散整合技術和壽命預測技術,而壽命預測是整個梯次利用產品的技術關鍵點,如果不知道產品能夠使用多久,就無法為消費者提供質保。
其三,相比電池企業對電池回收的積極探索,各生產廠商更專注于擴充產能,對于電池回收的積極性并不高。而且環保對電池回收再利用的約束性也越來越強。如果技術不成熟,被動回收企業可能會付出更高的后續成本,這也影響了其參與的積極性。
其四,需要回收機構。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提高其安全性能及使用壽命方面,而對于回收利用環節是相當少的,甚至是嚴重脫節的。目前的回收渠道主要以回收小作坊為主,專業回收公司和政府回收中心較少。廢置電池流入了缺乏資質的翻新小作坊,這些公司工藝設備落后,僅對廢置電池進行簡單修復并重新包裝后就流回市場,不僅擾亂了動力電池市場的正常秩序,也容易產生安全隱患及環保問題。
規模龐大的電池市場伴生的將是廢置電池回收和下游梯次利用的行業機遇。因此,要促成動力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可先行探索統一電池的技術標準,為今后大規模串聯組合奠定基礎。在此方面,相關部門可以牽頭制定參考性標準,引導企業生產標準化動力電池;同時還可以鼓勵企業主動而為,通過配套的財稅政策進行引導,鼓勵企業進行投入和嘗試;引導電池廠需與整車廠聯合,設立回收機構,形成完整的回收體系,讓廢置動力電池有處安放。
終,減少了廢置電池對環境污染問題后,新能源汽車也能實現其環保“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