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具有較強綜合性,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是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日前,智能制造高峰論壇暨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在青島召開,大會發布了以海爾集團互聯工廠模式輸出為借鑒基礎制定的中國家電行業智能制造標準框架體系。
樹立智能制造標準旗桿 企業身先士卒方能搶占先機
隨著“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深入,企業發展正向新型的平臺型企業邁進,海爾提出了‘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的發展模式。目前海爾已建成了包括5個整機和2個模塊化工廠在內的7大互聯工廠,能夠為行業在前端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先進樣本支持。
而為了進一步推廣自身智造模式,提升整個中國制造2025的整體水平,開放、透明、可視也成為了海爾互聯工廠的又一核心標簽。僅海爾膠州一處互聯工廠,今年就接待外界參觀訪問137次,共計3100人次,而包括惠而浦、大金等主流家電品牌在內很多企業也曾到海爾互聯工廠進行參觀交流。
不僅如此,海爾家電進行全網布局,在全國十市發起了智慧生活探秘之旅:在每個城市都搭建起一個“智慧家庭”,并將整套智慧家電置于臥室、客廳等多個生活場景。這項舉措,不僅讓消費者看到產品,更能夠親身體驗,更重要的是體驗過后的消費者對產品產生的信賴將會無懈可擊。
顯而易見,成為中國家電制造業標準框架體系的參照物,海爾身先士卒實至名歸。攜手“互聯網+”,海爾給消費者塑造的全新生活形態,并不是要用體驗取代生產與銷售,而是為獲得更多消費群體信任而進行服務的延伸,同時也讓自身搶占了先機,獲得了全新的生存空間。
隨著德國提出的“工業4.0”的概念及模式以來,制造業逐漸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智能化、機械化的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轉變,智能制造大勢所趨。與此同時,當前,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而家電制造業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產業發展受制造環節無法互聯互通等因素制約,產業發展路途漫漫。
其實,推動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出臺系列文件進行指導,更需要像海爾這類行業者開啟先河。因為,企業才是市場活動的主體,其競爭能力的強弱,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存在和發展,而且也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總體而言,實現中國傳統制造業智能化升級之路機遇挑戰并存。企業打破傳統建立全新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身先士卒不一定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也許會像海爾一樣搶占先機,成為行業示范標旗,謀得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