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智能制造決定了未來制造業的競爭格局,是整個制造業重塑的核心和關鍵。智能制造需要有深度的自感知,智慧地自決策,和地自執行,這是智能制造的愿景。雖然目前我國離智能制造還很遠,但是智能制造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解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構建智能工廠是產業發展必經之路
智能工廠是構成工業4.0的核心元素。未來是智能聯網式生產的時代,不僅是單一工廠、而是企業多個工廠之間將通過聯網構建起虛擬制造體系,為企業生產提供全面智能支持。而標準化、模塊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設計,是實現智能生產的前提。
在建設智能工廠時,要重點關注模塊化、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四大技術課題。模塊化是實現智能工廠規模化生產和客戶需求個性化定制的前提條件。數字化將貫穿工廠內各個層面,乃至每臺設備數字化建模與互聯互通,是打造從客戶需求,到產品設計、供應商集成、制造以及物流服務的全流程供應鏈集成體系。智能化可以有效解決定制產品周期長、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
把握三重點四路徑智能制造大有可為
智能制造不僅僅是單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而是新模式的轉變。目前一些企業先行先試,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成效。并要求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智能制造發展的新路徑:一是靈活的生產模式;二是產業鏈有效協作與整合;三是新型生產服務型制造;四是協同開發和云制造。
除此之外,要想做好智能制造,必須做到把研究、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協同發展,因為只有嚴格地協同,才能實現計算資源和物理資源的深度融合,物理資源掌握在企業,計算資源的技術掌握在高技術公司,解決科學難題在科研院所,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智造產品應滿足個性化需求
在制造業回歸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出臺“智能制造”的相關戰略。以3D打印、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一方面讓企業獲得了成本更低、穩定性更強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讓用戶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時候,并不完全是在消費產品的“功能”,而是在消費產品的功能所帶來的服務。但是目前,大多數產品的功能和服務在設計之初仍然是分離的。
未來的產品要從以功能實現為目標的先導價值,轉變為以滿足需求為目標的服務價值,并且讓功能服從于服務。智造產品應該具備更加柔性化、更加靈活的特點,充分滿足不同使用者在差異化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