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助傳統農業煥新生 浙江以點帶面推農機
“機器換人是推動浙江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蔡元杰表示,根據計劃,到2020年,浙江將建成一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以及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程度突出的示范基地,逐步開辟“大農機”的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謀發展助傳統農業煥新生
浙江囿于“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因素,山丘廣布、耕地碎片化,農業機械似乎難以施展拳腳,但另一方面,浙江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非常需要機械化提升產能。
為了解決“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矛盾,浙江因地制宜,不同地形,不同產業,施展不同的策略。
在紹興水稻種植區,種糧大戶金銀燕承包的3100畝田地,從耕地、插秧、施肥到收割、烘干,一條鏈全部由5臺拖拉機、13臺插秧機、3臺收割機、18臺烘干機完成。
“如果不靠機器,這么多的田,幾百個人都管不過來。”金銀燕告訴記者,他的地從8年前的260畝地擴展了3100畝,但人工仍不到20人,這正是農業機械率的碩果。
當下,農業的機械化已成為穩定浙江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適合小塊耕地的微耕機、輕便的小型采茶機、山地軌道運輸車……這些先進的農機設備正在浙江廣大山區發揮大用處。
浙江省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的所長陳國慶感慨,如果不是山地軌道運輸車,山區里的果農不僅要花費高額的人工成本,而且效率也非常低下。據悉,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73.5%,茶葉的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設施農業面積以年均20萬畝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已達到345萬畝。
以點帶面巧推廣構建新型服務體系
在浙江農業領域“機器換人”高屋建瓴的目標背后,是包括政策探索、體系構建在內的腳踏實地的機械化推廣進程。
除了農機作業環節補貼、報廢補償等政策創新外,浙江還從頂層制度設計層面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行大膽改革,在全國推行“全價購機、縣級結算、直補到卡”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