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食品廠污水處理設備
處理污水用*技術,買污水設備找專業廠家。
公司從事污水設備的研發、生產多年,有豐富的經驗、技術。
可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屠宰污水、養殖污水、洗滌污水、高難度有機廢水、工業污水、食品加工污水、餐飲污水等。
我們的服務集生產、運輸、安裝、調試、培訓、維修、維護于一體。
曝氣生物濾池的主要構造包括池體、濾料、承托層、布氣系統、布水裝置、反沖洗裝置、排水系統。
①池體:
其作用是容納被處理水和圍擋濾料,并承托濾料和曝氣裝置的重量。其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和矩形(長寬比為1.2~1.5)三種,結構形式有鋼制設備(處理水量小)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處理水量大)等。為保證反沖洗效果,單池面積不宜太大(≤100m2)。+
②濾料:
是生物濾池的主體,對生物濾池的凈化功能有直接影響。因此濾料需具備質堅、高強、耐腐蝕、抗冰凍,較高的比表面積,較大孔隙率,且能就地取材,便于加工、運輸等條件。材質可用輕質陶粒、爐渣、石英砂、焦炭、沸石等,以圓形陶粒為佳。粒徑為3-6mm,濾層厚度約2.5-4.5m。
③承托層:
作用是支撐濾料,防止濾料流失和堵塞濾頭,同時還要保持反沖洗穩定進行。為保證承托層的穩定和配水的均勻性,要求材質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其形狀盡量接近圓形,常用材質為卵石。
④布水系統:包括濾池下部的配水室和濾板上的配水濾頭。
對于上流式濾池,配水室的作用是使某一短時段內進入濾池的污水均勻混合,依靠承托濾板和濾頭的阻力作用是污水在濾板下均勻、均質分布,并通過濾板上的濾頭均勻流入濾料層;除了濾池正常運行布水外,也可作為定期對濾池進行反沖洗時布水用。對于下流式濾池,該布水系統主要用作濾池反沖洗布水和收集凈化水用。
配水室組成:緩沖配水區和承托濾板。緩沖配水區初步混勻污水,然后依靠承托板的阻力作用使污水在濾板下均勻、均質分布,并通過濾板上濾頭將污水均勻送入濾料層。緩沖配水區在水氣聯合反沖洗時起到均勻配氣作用。
配水濾頭:其作用是向濾池均勻配水。
⑤布氣系統:工藝布氣系統(充氧曝氣)和進行氣-水聯合反沖洗時的供氣系統(反沖洗曝氣)。
工藝布氣系統:保持曝氣生物濾池中充足的溶解氧并維持濾池內生物膜高活性。曝氣生物濾池一般采用鼓風曝氣形式,空氣擴散系統一般有穿孔管空氣管空氣擴散系統和空氣擴散系統兩種,該裝置(EPT)按一定間隔安裝在空氣管道上,距承托板約0.1~0.15m,空氣通過擴散器并流過濾料層是可達30%以上的氧利用率,且不易堵塞。
⑥反沖洗系統:由反沖洗供水系統和反沖洗供氣系統組成。
采用氣-水聯合反沖洗,目的是去除濾池運行過程中界留下的各種顆粒、膠體污染物及老化脫落的微生物膜。聯合反沖洗系統的配水配氣是通過濾板及固定其上的長柄濾頭實現。反沖洗時,反沖洗進氣與濾板下形成氣墊層,隨后空氣便從長柄濾頭上端的進氣孔進入,反沖洗水則由長柄濾頭下端進水孔進入。
反沖洗過程一般分為三步:氣洗、氣水同時反洗、水漂洗。氣洗目的是松動濾料層,使濾料層膨脹。氣洗強度一般為10~15L/(m2*S),時間為5min。氣水同時反洗目的是將濾料上截留的懸浮物和老化的生物膜沖洗出去,水洗強度為5.0~8.5L/(m2*S),時間為5~8min。水漂洗目的是將濾料上表面的懸浮物和老化的生物膜沖洗出去,時間為為5~8min。濾層膨脹率約為10%。
⑦出水系統:
周邊堰出水或單側堰出水兩種。在大中型污水處理廠一般采用單側堰出水,并將出水堰口出設計成60°斜坡,以降低出水流速。在出水堰口設置柵形穩流板以攔截反沖洗時被出水帶出的濾料。
影響曝氣生物濾池處理效果的因素
水溫:水溫是影響微生物生長和生命代謝活性的主要原因,大多數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強,隨溫度降低而減弱,水溫越低,活性越小。隨著溫度非下降10℃,生化反應速率將下降一倍。細菌適宜生長繁殖的溫度在25~35℃之間,因此在溫度較高的夏季,曝氣生物濾池的處理效果*,而在冬季水溫低,生物膜活性受抑制,處理效果受到影響,出水水質較差。
pH和堿度: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與污水的pH值有密切關系,pH值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細胞膜電荷的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吸收和微生物代謝過程中酶的活性。對于好氧微生物來說,進水的pH值在6.5~8.5之間較為適宜。硝化反應是一個耗堿過程,其適宜pH值范圍7.0~8.5,超出其適宜范圍,硝化細菌的活性急劇下降,氨氮的去除率也隨之降低。
水力負荷:水力負荷的大小直接影響污水在濾池中的停留時間,水力負荷越小,水力停留時間越長,處理效果越好,反之亦然。但水流紊動能加快生物膜的更新、濾池內的傳質及溶解氧的利用率,并且水力負荷過小會導致濾料堵塞。因此水力負荷在運行中通常為0.5~1.5m3/(m2*h)。
溶解氧:是影響生物膜生長和出水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好氧處理工藝中需氧量是工藝控制的重要指標。濾池處理水中溶解氧以4~6mg/L為宜。當溶解氧低于2mg/L時,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動受到限制,從而降低有機物氧化分解和氨氮的轉化速度。因此,控制曝氣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曝氣量大,濾池中溶解氧高,提高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的速率,同時氣liu產生的剪切力有助于老化的生物膜脫落。
氨氮廢水處理的主要技術
目前,國內外氨氮廢水處理有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吹脫法和生物脫氨法等多種方法,這些技術可分為物理化學法和生物脫氮技術兩大類。
小型食品廠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脫氮法
微生物去除氨氮過程需經兩個階段。*階段為硝化過程,亞硝化菌和硝化菌在有氧條件下將氨態氮轉化為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過程。第二階段為反硝化過程,污水中的硝態氮和亞硝態氮在無氧或低氧條件下,被反硝化菌(異養、自養微生物均有發現且種類很多)還原轉化為氮氣。在此過程中,有機物(甲醇、乙酸、葡萄糖等)作為電子供體被氧化而提供能量。常見的生物脫氮流程可以分為3類,分別是多級污泥系統、單級污泥系統和生物膜系統。
多級污泥系統
此流程可以得到相當好的BOD5去除效果和脫氮效果,其缺點是流程長、構筑物多、基建費用高、需要外加碳源、運行費用高、出水中殘留一定量甲醇等。
單級污泥系統
單級污泥系統的形式包括前置反硝化系統、后置反硝化系統及交替工作系統。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脫氮流程,通常稱為A/O流程與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流程相比,A/O工藝具有流程簡單、構筑物少、基建費用低、不需外加碳源、出水水質高等優點。后置式反硝化系統,因為混合液缺乏有機物,一般還需要人工投加碳源,但脫氮的效果可高于前置式,理論上可接近*的脫氮。交替工作的生物脫氮流程主要由兩個串聯池子組成,通過改換進水和出水的方向,兩個池子交替在缺氧和好氧的條件下運行。該系統本質上仍是A/O系統,但其利用交替工作的方式,避免了混合液的回流,因而脫氮效果優于一般A/O流程。其缺點是運行管理費用較高,且一般必須配置計算機控制自動操作系統。
生物膜系統
將上述A/O系統中的缺氧池和好氧池改為固定生物膜反應器,即形成生物膜脫氮系統。此系統中應有混合液回流,但不需污泥回流,在缺氧的好氧反應器中保存了適應于反硝化和好氧氧化及硝化反應的兩個污泥系統。
物化除氮
物化除氮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有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吹脫法、液膜法、電滲析法和催化濕式氧化法等。
折點氯化法
不連續點氯化法是氧化法處理氨氮廢水的一種,利用在水中的氨與氯反應生成氮氣而將水中氨去除的化學處理法。該方法還可以起到殺菌作用,同時使一部分有機物無機化,但經氯化處理后的出水中留有余氯,還應進一步脫氯處理。
投加氯量和氨氮之比(簡稱Cl/N)在5.07以下時,首*行①式反應,生成一氯胺(NH2Cl),水中余氯濃度增大,其后,隨著次氯酸投加量的增加,一氯胺按②式進行反應,生成二氯胺(NHCl2),同時進行③式反應,水中的N呈N2被去除。其結果是,水中的余氯濃度隨Cl/N的增大而減小,當Cl/N比值達到某個數值以上時,因未反應而殘留的次氯酸(即游離余氯)增多,水中殘留余氯的濃度再次增大,這個小值的點稱為不連續點(習慣稱為折點)。此時的Cl/N比按理論計算為7.6;廢水處理中因為氯與廢水中的有機物反應,C1/N比應比理論值7.6高些,通常為10。此外,當pH不在中性范圍時,酸性條件下多生成三氯胺,在堿性條件下生成硝酸,脫氮效率降低。
在pH值為6~7、每mg氨氮氯投加量為10mg、接觸0.5~2.0h的情況下,氨氮的去除率為90%~*。因此此法對低濃度氨氮廢水適用。
處理時所需的實際lv氣量取決于溫度、pH及氨氮濃度。氧化每mg氨氮有時需要9~10mglv氣折點,氯化法處理后的出水在排放前一般需用活性炭或SO2進行反氯化,以除去水中殘余的氯。雖然氯化法反應迅速,所需設備投資少,但ye氯的安全使用和貯存要求高,且處理成本也較高。若用次氯酸或二氧化氯發生裝置代替ye氯,會更安全且運行費用可以降低,目前國內的氯發生裝置的產氯量太小,且價格昂貴。因此氯化法一般適用于給水的處理,不太適合處理大水量高濃度的氨氮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