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日前,日本開發出了一款新的水下機器人,能夠捕捉海底生物。事實上,近年來水下機器人發展不斷提速,市場熱度持續上升,吸引了各路資本的關注。不過,就國內而言,在水下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突破。
水下機器人“本領”見長 產業發展喜憂參半
近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海洋等水域開發日益深入,與水有關的科研、娛樂、旅游、救援等行業對于水下智能設備的需求持續提升。在機器人產業加速崛起的背景下,水下機器人正逐漸站上風口。
一直以來,水下機器人如同水下世界一般,給人以神秘莫測的感覺。從1953年艘無人遙控潛水器問世開始,水下機器人就活躍在軍工領域,或是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內。美國作為強國,是世界上先開展水下機器人開發的國家,技術優勢明顯。
此前,斯坦福大學曾研發了一款水下類人機器人。該機器人名為OceanOne,背部安裝了計算單元、電池、推進器等,能夠像真人一樣游泳,并使用人工智能和觸覺反饋系統,向終端設備傳遞機器人手持東西的感受。
日本水下機器人可捕捉生物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突破,世界其他國家都紛紛跟進水下機器人研發,傳統的機器人強國日本在這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4月24日,日本東京大學和九州島工業大學的研發團隊聯合宣布,已經成功開發出能在海底自主移動并捕獲生物的機器人。據報道,該機器人大下潛深度達2000米,可按預設路線自動航行。機器人每隔幾秒就會對海底進行拍攝,并在圖像回傳后根據指定返回相應方位,通過裝置將生物吸入,從而進行捕獲。
在3月份時,該機器人曾展開一次測試。當時,該機器人在日本駿河灣潛入水深80至120米處,在海底成功采集到幾厘米長的雙殼貝的貝殼。研發團隊準備利用這款水下機器人來進行海洋調查。
水下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
早,水下機器人被用于軍事、科研等領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發展,水下機器人逐漸開始在專業市場和潛水、娛樂等大眾消費領域廣泛應用,消費級市場隨之打開。
目前,水下機器人市場的玩家并不多,真正有自主研發產品進入市場的更是。整個市場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其原因在于進入這一領域的資金和技術門檻較高,特別是真正作業用的水下機器人結構較為復雜,研制周期相對較長,產業化難度大。
因此,水下機器人領域既沒有出現產業巨頭,也沒有被充分開發,因而消費人群挖掘潛力較大,可謂是一片“藍海”。
業內人士表示,水下機器人市場總量十分可觀,尤其是在專業級市場。過去許多高危、復雜、以及人力無法操作的水下工作都正逐漸被水下機器人所取代。未來,水下機器人市場有望像無人機市場一樣快速爆發。
國內發展形勢“喜憂參半”
當然,就國內水下機器人產業來說,目前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其中,主要的就是國內的核心技術受制于國外,維修保障成本較高,因此雖然水下機器人行業需求很大,但是國產化進程緩慢,大規模量產困難,普及應用成本昂貴。
不過,中國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中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可以說中國用于相當可觀的海洋資源。此外,中國還有相當體量的湖泊、河流等水域,為水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日益被重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另外,水下機器人應用領域不斷拓寬,核心技術攻關也持續取得新進展。從現在的形勢來看,民眾的海洋意識正逐漸提升,對海洋的喜愛被慢慢激發出來,未來水下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有望穩步擴張,市場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