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行業動態】全國范圍持續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催生巨量的環保剛性需求,環保產業也已經步入“強監管”時代。雖然2018年不少環保企業正處于去杠桿的陣痛時期,但縱觀各方面因素,2019年的市場行情,值得追蹤。
“剛需”性質越發凸顯 環保產業年底已回暖
一方面是政策催化,另外一方面是市場需求驅動,在雙重利好的大背景中,2018年以來環保整體發展趨勢可圈可點。雖然由于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行業內部加速分化,但隨著融資環境的優化和改善,產業回暖是大概率事件,各路資本也將隨之涌入。
環保市場正越來越成為“剛需”,這一趨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推進過程中表現的。
不完全統計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的環保投資總額約4.15萬億,而這一數字在“十三五”期間將會飆升至16萬億以上,其中,土壤修復占據約20%,水環境治理占比約50%,固廢處理占比約30%。
至于由PPP清庫存、去杠桿及國家宏觀經濟引發的所謂“寒冬”,實際上在2018年已經被打破。譬如11月份,針對民營企業股權質押、債務風險等問題的政策解決方案密集發布,中央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等各路資金正流入環保市場。
針對環保上市企業的問題,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指出:“個別企業過于激進,短債長投、資金錯配,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必須要去杠桿和金融強監管進行糾偏”。
不管市場化進程如何發展,我國現階段的環保產業受政策影響較大。“依法常態環境監管是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大驅動力。”吳舜澤說。
可喜的是,這個驅動力正越來越給力。單就2018來看,整個環保行業的監管執法力度堪稱。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環境執法監督機制等日益完善,環保產業真正邁入了許多人口中所說的“強監管”時代。
強監管下疊加政策紅利釋放,環保企業的洗牌重組在所難免。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行業資深專家分析說,和整體經濟形勢一樣,環保產業也正在拋棄過去的粗放式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這一過程可能要維持3年左右,屆時環保產業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嶄新格局。
在2018年的尾聲,環保產業的利好仍舊沒有間斷。12月24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相關會議上,2019年的環保工作已經被部署。據悉,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工作將繼續推進,投入力度擴大,下一步還將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
至于PPP,也已經回暖。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不久前透露,PPP條例以及規范PPP發展的相關意見即將下發,并指出“明確10%紅線不能打破的同時,強調依法合規的10%支出紅線以內的PPP支出責任并不屬于隱性債務。意見還強調依法合規的PPP財政支出責任必須要納入預算”。
再看環保產業的增速,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環保產業增速達到17%,2018年環保工程、設備公司的增幅也達到15%到30%的水平。至于2019年,在穩增長、寬信用的政策刺激下,環保產業增長空間,想象力十足。
(原標題:“剛需”性質越發凸顯 環保產業年底已回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