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企業正式開板交易。以天準科技、瀚川智能、杭可科技、華興源創為代表的的智能裝備企業首批亮相科創板。作為首批上市代表企業,其自身質地怎樣?其上市后表現如何?未來增長空間如何?下文將從營收規模、核心技術、客戶群體、募資情況等多維度進行分析。
天準科技:打造機器之眼
天準科技此次公開發行合計募資12.34億元,與計劃募資10億相比,超募23.4%。從4月2號獲受理到6月5號過會,天準科技科創板上市申請歷時64天。
按周五收盤價,天準科技股價為61.70元/股,較發行價25.50元/股上漲142%,目前市值119億。
值得注意的是,天準科技曾于2015年8月掛牌新三板,掛牌期間,共完成四次股票定向發行,累計融資1.21億元,于2018年1月30日,從新三板摘牌,摘牌前市值18億。
天準科技以精密測量等機器視覺技術為核心,逐步衍生到智能檢測設備、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服務商,形成了精密測量儀器、智能檢測裝備、智能制造系統、無人物流車四大板塊,打通了單機道系統集成的產業鏈。
十多年來,天準科技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2D視覺算法、基于深度學習的缺陷檢測、3D視覺算法、3D點云處理、多傳感器融合標定等機器視覺算法,并自主開發了工業視覺軟件平臺ViSpec。該平臺廣泛用于公司各主要產品,服務于消費電子、汽車制造、光伏半導體等各個下游行業客戶,包括蘋果公司、三星集團、富士康、欣旺達、德賽集團、博世集團、法雷奧集團、協鑫光伏、菜鳥物流等3000家客戶。
財務數據方面,2016年至2018年,天準科技營業收入1.81億、3.09億、5.08億;實現凈利3163.59萬元、5158.07萬元及9447.33萬元,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7.65%,凈利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2.81%。2019年上半年,天準科技營收1.59億元,同比增長48.62%;歸母凈利808.28萬元,同比增長123.67%。
從營收構成來看,天準科技主要業務是精密檢測儀器、智能檢測裝備兩大主業。其中,2018年精密檢測儀器營業收入1.12億元,占比營業收入22.21%;智能檢測裝備營業收入3.59億,占比營業收入93.53%。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來,天準科技先后5次作為起草單位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時還是4個全國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單位。
其中,天準科技牽頭的“復合式高精度坐標測量儀器開發和應用”項目入選“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檢測精度達到0.3微米。目前,公司累計申請了117項,其中,已授權65項,軟件著作權68項,起草制定了5項國家與行業標準及規范。
業內人士評價,天準科技可以說是國內一家實實在在能設計制造機器視覺產品的公司,擁有相關的機器視覺算法平臺、工業數據平臺、先進視覺傳感器等核心技術。
瀚川智能:打造工業4.0平臺
瀚川智能此次公開發行募資6.96億元,與計劃募資4.68億元相比,超募48.72%。從4月4日獲受理到6月26日成功過會,瀚川智能ipo申請歷時83天。
截至目前,瀚川智能收盤價為89.05元/股,較發行價25.79元/股上漲245%,目前市值96.17億元。
根據瀚川智能此前披露的公告,公司2019年上半年營收1.59億元,同比增長48.62%;同期歸母凈利808.28萬元,同比增長123.67%,現金流量凈額為-6760.53萬元。
瀚川智能主營自動化裝配與智能檢測設備,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醫療健康及新能源電池等領域。
在汽車電子智能制造裝備領域,瀚川智能具有顯著的市場地位。在汽車電子行業,前零部件廠商中,七家為瀚川智能客戶(博世、電裝、麥格納、大陸集團、愛信精機、李爾及法雷奧);在連接器細分領域,前兩大廠商(泰科電子、莫仕)均為公司重要客戶;在醫療健康行業,瀚川智能擁有美敦力、百特、3M等世界客戶。
經過多年運營,瀚川智能積累了超高速精密曲面共軛凸輪技術、機器視覺高速定位技術、嵌入式工業設備實時邊緣計算網關技術等14項核心技術。其智能制造裝備采用整線智能化控制,可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分析等功能,高度對接企業的ERP、MES、APS等外部系統。
2016年至2018年,瀚川智能營業收入分別為1.5億元,、2.44億元、4.36億元,2018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同期歸母凈利分別為216.87萬元、3219.68萬元、7025.66萬元。
此次登陸科創板,對瀚川科技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瀚川科技表示,公司將結合自身的發展階段,順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調整發展方向與定位,從智能裝備項目開發商轉向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平臺品牌商,打造面向市場的工業4.0云平臺,為客戶提供自動化技術咨詢、方案制定、設計、制造、驗證、交付、生命周期維護等一站式集成應用服務。
杭可科技:市占率超20%
杭可科技此次募集資金11.25億元,此前計劃募資5.47億元,超募105.67%。4月15日獲受理,到6月13日成功過會,杭可科技只用60天,歷時短。
截至目前,杭可科技收盤價為68.23元/股,較發行價27.43元/股上漲149%,目前市值274億。
2012年以來,隨著市場對高品質電芯需求的增長,迫使鋰電池生產廠商采用大規模高程度的自動化生產模式,帶動整個鋰電制造設備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
鋰離子電池電芯的生產程序,一般分為極片制作、電芯組裝、后處理(激活電芯)
等三大步驟,杭可科技是國內掌握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技術、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
根據公司披露數據,杭可科技近3年在鋰電后端設備的市占率都在20%以上,基本維持穩定。如果只考慮公司的主要產品即充放電設備和內阻測試儀,公司市占率將更高。
杭可科技成立于2001年,主要從事于各類可充電電池尤其鋰離子電池的后處理系統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在充放電機、內阻測試儀等后處理系統核心設備的研發生產方面擁有核心技術和能力,并能提供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客戶包括韓國三星、韓國LG、日本村田、寧德新能源、比亞迪、國軒高科、比克動力、天津力神等。
招股書顯示,杭可科技在2016年至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4.10億元、7.71億元、11.09億元;實現凈利潤9192.01萬元、1.81億元、2.86億元。2019年上半年,杭可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24.76%;歸母凈利1.8億元,增長31.00%,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11%、49.82%和46.53%。
杭可科技表示,在未來二至三年內,公司將憑借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鋰離子電池智能生產線制造擴建項目”,提升鋰離子電池設備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華興源創:平板顯示檢測設備者
華興源創此次募資9.73億元,低于計劃募資的10.09億元。從3月27日受理,經上交所3輪問詢,到6月11日過會,華興源創歷時80天。
按周五收盤價,華興源創收盤價為69.92元/股,較發行價24.26元/股上漲188%,目前市值280億元。
資料顯示,華興源創主要從事平板顯示及集成電路的檢測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應用于LCD與OLED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等領域,主要客戶包括蘋果、三星、LG、夏普、京東方、JDI等。
據華興源創方面介紹,公司實控人陳文源從事平板顯示監測技術研究工作16年,是公司核心技術成員之一。他歷經平板顯示技術多次的更新換代,專注于檢測設備的研發生產,精通壓接、視覺對位、信號軟件應用等多項技術。
在成立之初,華興源創深耕面板測試設備領域。2017年初,公司成立集成電路事業部,成功進軍半導體測試設備領域,并在信號和圖像算法領域具有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自主研發SOC芯片測試設備的企業。
據了解,華興源創2017年成功開發并填補了國內設備空白,成為國內將Mura補償技術應用在柔性OLED量產環節的測試設備廠家,并于2018年實現Mura補償設備的批量化銷售。
目前,華興源創自主研發的各類測試設備主要應用于移動觸控產品制造流程中,在LCD與柔性OLED觸控檢測上突破了國外長期的壟斷,改變了我國主要依賴進口的狀況。
業績方面,2016年至2018年,華興源創營業收入5.16億元、13.70億元、10.05億元,同期凈利潤為1.80億元、2.10億元、2.43億元;毛利率為58.90%、45.03%、55.38%。
研發投入上,2016年至2018年,華興源創研發投入分別為4771.98萬元、9350.78萬元、1.39億元;占比營收9.25%、6.83%、13.78%。目前,擁有研發人員400人,占員工總數的比重為41.88%,已獲授權72項。
上述4家企業,可以說在各自的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不管是在核心技術、客戶群體還是市場規模上。從募集資金規模及超募比例看,也從側面反映出企業的實力。
GGII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企業營收規模普遍偏小,規模達到3億以上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領域,數量在30家左右。上述4家企業營收規模均超3億,并近幾年業績呈現出高增長之勢,可以說是行業的“領頭羊”。
除了上述已上市4家企業外,利元亨已過會,江蘇北人、博眾精工、德馬科技、瑞松智能等企業還處于問詢審核狀態。經過首輪“試水”,GGII判斷后續會有更多的機器人企業申請科創板。
對于機器人企業擁抱科創板,高工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盧彰緣表示:“一方面可以擴大直接融資的范圍,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篩選區分的作用,大浪淘沙,將真正擁有‘科技性’的企業和‘假大空’的企業區分開來,讓真科技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以提升國家的整體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