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吃飯問題是保障我國穩定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但目前,一方面受城鎮化和老齡化影響,我國農業人口正在日益減少,農村勞動力愈漸匱乏;另一方面,農業模式和裝備的落后,也導致農業水平滿足不了現有人口與經濟的需求。兩方面的原因正制約我國農業的長效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不斷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返鄉創業”等政策,設立“農民豐收節”,高度聚焦“三農”問題,以期通過政策帶動農民積極性,解決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同時,也提出“智慧農業”和“無人農場”等新概念,加速對智能技術與裝備的融合應用,希望憑借對新機遇的把握助推農業新升級。
農業轉型需求加速釋放
這些年來,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一直呈現出以下現狀:1、農民數量不斷減少,人工成本高壘;2、機械化水平較高,但農機作業環境惡劣;3、農民技術水平不均,作業總體質量低下。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業需求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農業主體、模式和技術裝備嚴重拖后腿。
其中,農民數量減少與城鎮化、老齡化趨勢以及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有關。而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傳統個體化農業發展也開始向集約化、規模化的集體經營邁進,一方面人工成本日漸增加,另一方面機械化水平也迎來提升。與此同時,對農民技術和水平的要求也相應加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緩解人力不足、如何降低人工成本、如何滿足農業需求成為了當前農業發展關注的三個熱點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毫無疑問需要依靠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農業智能化、數字化、網聯化、現代化的需求正在加速釋放。
智能制造已經整裝待發
那么,如何才能滿足農業智能化、數字化、網聯化、現代化的轉型升級新需求呢?拋開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與紅利支持不談,或許主要的依賴還得是智能制造新技術與新裝備,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等。通過技術或裝備換人,其所打造的“智慧農業”新模式,以及帶來的提效增速新發展,無疑為符合新時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訴求。
而目前,各種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早已整裝待發,“智慧農業”也正在加速構建。
其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為傳統農業帶來了的數字化的升級。眾所周知,信息化時代中數據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農業領域,大數據通過融合農業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等特點建立強大數據庫,再借助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因地制宜地為農業精細化發展提供了確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管是在農業種植、管理還是農產品銷售方面,都價值重大。
此外,機器人和無人機的應用,則為傳統農業帶來了無人化的升級。相較于虛擬的數據和AI,機器人和無人機更加實體化,也更為貼近農業生產。它們通過換人,一方面提升了傳統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使其邁進到更高的智能化階段;另一方面也釋放了傳統農業的人力壓力,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與質量。不管是在提效增速還是在降本換人上,都作用顯著。
深入落地還需沖破挑戰
總的看來,智能制造新技術與新裝備的融合應用,將傳統農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未來前景可期。但如果現在就急著暢想未來,恐怕有點為時過早,因為“智慧農業”的布局與發展眼下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技術與裝備的應用還不夠深入。
就比如在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裝備的應用上,由于技術不夠成熟和非結構性環境的挑戰,其在應用功能、適應性及穩定性等方面就存在諸多不足。不同于工業環境的流水線生產,農業智能裝備面臨著來自復雜環境的諸多干擾,這讓技術研發和具體應用面臨困難。
鑒于此,我國企業一方面需要從技術上給予突破,另一方面則要以大田作業為切入口,逐漸向細化和深化的場景進一步邁進。據業內人士預測,未來的農業生產將是農場化、規模化、集中化生產,這將給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更佳舞臺,我們只有給予“智慧農業”更多的發展與醞釀時間,才能收獲倍感欣喜和滿意的發展成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