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讓我國迎來了“刷臉”時代,日常支付、手機解鎖、出行乘車、銀行辦卡都可以靠“臉”來解決,可謂十分便捷。而隨著“刷臉”便利性與價值性的愈發凸顯,如今其應用領域也隨之迎來進一步拓展,比如近日,人臉識別便已經進入到了校園之中。
據相關媒體報道,進入新學期的開學季,位于南京的中國醫科大學便在校園各處引入了人臉識別系統。不僅在校門、圖書館等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甚至連教室內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考勤,從傳統的“一卡通”轉向了時髦的“一臉通”,在智能化應用上簡直走在了國內眾高校的前面。
學校表示,人臉識別應用后,學生只需靠一張臉便能在校園里暢行無阻、在學校食堂便捷吃飯、在寢室宿舍安全考勤、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十分便利有效。但對此,學生們和廣大的社會群眾卻并不買賬,他們認為在課堂上應用人臉識別系統很有爭議,稍不注意就可能侵犯學生隱私權。
的確,課堂相比于宿舍和食堂來說,既沒有安全性上的需求,也沒有便利性上的需要,人臉識別的應用所提供的無非是滿足教師的考勤需求。老師們通過比攝像頭更的監視,來讓學生不敢不出席上課,不敢不認真聽講,看起來很有整頓課堂的效果,也大大減負了教師的課堂任務,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一方面,人臉識別監控將學生的個人情況一絲不漏的全部記錄并曝光出來,對于學生隱私來說是一種侵犯。同時,學生的信息轉化為數據資料之后,不僅會帶來師生間信息的不對等,而且可能遭受被販賣、被入侵的風險,學生的身心健康、個人安全都可能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人臉識別監控學生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結果,甚至可能帶來反作用。如果學生們在監控下只是表現出老師們期望中的樣子,但現實狀況卻完全不是如此,這樣帶來的教育結果難道不是更糟糕嗎?
對此,專家們表示裝監控“留得住學生的人,留不住學生的心”,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還是要以保護學生隱私為前提,因此不建議用在課堂之上。而在幾年前,其實不少其他高校便做出過有關該方面的思考。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在進行“智慧課堂”改造時,便保留了將人臉識別用于課堂之上的想法,同時另外一些國內高校也對此心存顧慮。
在國外,類似的事件同樣引起了政府與社會的廣泛關注。位于瑞典北部的一所高中就曾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學生課堂考勤,該應用在事前雖征得了家長們的同意,但依然遭受到了政府的反對和懲罰。瑞典政府認為,由于試驗的受測者和實施者所掌握的信息過于不對稱,應用違反了“歐洲史上嚴隱私條例”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因此對其開出了一紙罰單。
對于我國來說,關于人臉識別及隱私數據的法律規定雖然沒有國外那么完善,但卻并不妨礙我們發現其中的問題,并進行反對和制止。畢竟人臉識別的雙刃劍作用很多人都清楚,它是能帶來便利,但同樣可能帶來危險,關鍵在于用它的人和用在什么地方。我們不會像美國一些城市一樣一刀切的全盤否決,但也不能無動于衷任其亂為,因此加強對人臉識別應用的監管和治理十分重要。
那么,監管和治理的強化究竟要從哪些方面出發呢?
首先是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應用標準與監管法律,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其次要發揮政府部門的統籌監管作用,及時針對違法亂用行為進行懲處、改進和制止;再次要增強企業和民眾技術研發應用的責任與道德意識,將技術應用引向好的方向;后是社會群眾也要積極發揮自己的監督職能,共同協助監管部門有效整治。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