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約”了嗎?
約啥?當然是約車啦!
近年來,網約車有多火爆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
站在大街上,我們能夠看到各大平臺、各種型號、各色類型的網約車輛穿梭奔馳、絡繹不絕;深入市場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不少電商平臺、汽車企業和初創公司在展開激烈競逐、前赴后繼;與此同時,在日常生活里,網約車也日漸成為人們共同的出行選擇。
作為全民青睞的出行方式,網約車不僅彌補了傳統打車只能選擇出租的單一與無奈,而且也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更加便捷、更加廉價的良好體驗。得益于此,目前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已經超過了2億多,年均增長在40%以上,整體發展形勢十分積極。
可以說,網約車的出現與崛起為共享經濟時代下的出行服務增添了一抹靚麗色彩。但即便如此,選擇網約車的背后也并非都是“一切靜好”!因為現階段,網約車的發展已經暴露出眾多問題,各種行業亂象也開始瘋狂叢生,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
其中,由網約車所引發的各種安全問題無疑令人關注和頭疼。因為網約車監管的不夠完善、行業發展的不夠成熟,其在應用過程中暴露出了無數的完全問題。比如乘客信息可能遭受泄露、司機審核不過關危及乘客人身安全、車輛審查不嚴導致出問題并引發事故等等。
今年早些時候,滴滴順風車便因為對安全問題的疏忽而導致了刑事案件發生,從而給社會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鑒于此,網約車安全問題的爆發不單單只影響人們的出行體驗和信心,更會直接危及大家的人身、財產和信息安全,如何預防和整治就變得十分重要。
那么,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該用什么辦法才能夠對網約車亂象進行有效管控與治理呢?在綜合了行業各專家的意見之后,筆者認為有兩只“手”值得依靠,而且非常重要。其中一只是政府,另一只則是技術,只有兩只手各自出拳且共同擊中,才能借助重拳攻勢扭轉不利局面。
從政府層面來看,政策規范和部門監管將是治理網約車發展的重要手段。
因為目前,網約車行業亂象的發生,關鍵的所在便是行業規范和市場監管不足,讓不良企業、黑心平臺和不法司機有了可乘之機。而借助政策和部門的共同規范與監管,無疑將把行業發展拉回到合法、合規、健康有序的正軌上來,從而減少行業亂象的發生。
近年來,政策上我國已經做出了相當多的規范指引。比如2016年,包括成都、南京、武漢、合肥、杭州、重慶、天津等在內的十一個城市已經對網約車行業的監管提出了草案;同時,后續全國30多個地級市主管部門也征集了相關政策意見,陸續出臺網約車改革治理方案......
截至當前,我國各省市地方都已經對網約車做出了初步的政策規范和引導,并為行業發展設置了一定的準入門檻。在此基礎上,我國政府部門對企業和市場的監管也在同步跟上。在雙十一當天,我國六部門也是集中約談了8家網約車平臺企業,并對它們提出了多項監管意見。
意見從三個方面指出:企業順風車必須不以盈利為目的,要恪守管理規范,嚴守安全底線;同時行業必須加快合規化,嚴禁給“無證”車輛、司機派單;以及對以“聚合”為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經營的行為必須嚴令禁止。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網約車發展的嚴格化和合規化。
而從技術層面來看,人工智能的應用則有望賦予網約車全新生命力。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技術包含甚廣,包括自動駕駛、生物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在內,都屬于人工智能的技術范疇,而這三者對于網約車的治理或問題解決來說都能發揮重要作用。比如自動駕駛讓車輛無人化能夠減少司機帶來的不法風險;此外,人臉識別的應用也有助于增強安全監管與驗證。
其中就自動駕駛技術來說,其在出行領域的落地已經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眼下國內以滴滴為主的網約車平臺企業也都在研發和測試。出行領域為自動駕駛提供了商業化應用的機會,同時自動駕駛也為網約車問題解決和發展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兩者可謂相輔相成。
而人臉識別的應用雖然自身存在不少風險,但對于時下問題不斷的網約車來說,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監管驗證手段。借助人臉識別,網約車從前期信息錄入和后期實時監控中,都能杜絕各種行車風險和不法行為,這些技術加載到車載系統之上,能夠有效保障車輛人員的動態和安全。
此外,大數據、云計算等都能對網約車管理平臺的搭建和智能化升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讓網約車的管理變得更加通暢、快速和,而且也大大降低和減輕了傳統管理的壓力與成本,對政府部門和企業自身的管理者來說,起到了良好的輔助功效。
總結來看,網約車亂象的解決離不開政府與技術的雙重出擊。政府利用政策和部門監管起到了直接的防御和治理功效,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也從側面打開了網約車治理的新思路與新大門。未來,我國發展的重點無疑是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兩只手”有力的推動網約車邁入健康、有序、成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