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區塊鏈技術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技術逐漸具備,區塊鏈技術正在成為城市數據的可信流轉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新型智慧城市應用試點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進行落地測試,為智慧城市建設解決“疑難雜癥”。
那么,區塊鏈究竟能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哪些困境?
打破“數據孤島”
當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設依然存在缺少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盲目熱衷于單個項目建設,導致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在通信方面存在數據結構與流通接口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嚴重不足等諸多問題,進而大大提高了運維的成本,費時費力。
而區塊鏈在不改變原有系統的情況下,將各系統原始數據或數據指紋上鏈流通。數據的共享通過實現區塊鏈的身份核驗,與CA技術的融合將原本匿名化的區塊鏈轉變成可信區塊鏈,通過身份認證和共識權限設置來劃分各系統與人員間的權力和責任。
此外,區塊鏈中設置有嚴格精確的時間戳機制,加之其自身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任何對數據的處理都將在鏈上留痕和追溯。數據維度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的準確性,能夠實現更加精準和定向的服務和管理模式。
為邊緣計算保駕護航
邊緣計算是提高智慧城市系統處理時效的有效手段,但邊緣計算的設備安全問題、維護和建設成本問題以及準確性問題導致邊緣計算無法大規模普及應用。
區塊鏈分布式的數據存儲機制和點對點的網絡拓撲結構能夠與邊緣計算較好的融合應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數據存儲特點能夠提高邊緣節點的數據安全性,身份認證和權限控制能夠為暴露在公共區域的設備提供準入機制,數據加密管理能夠為邊緣設備提供隱私保護功能。將邊緣設備作為區塊鏈系統中的輕節點,不參與全網共識,還能夠減少外界對區塊鏈系統的攻擊。
提高市民對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現階段智慧城市感知以視頻和圖像為主,受限于設備覆蓋率和采集數據維度,系統功能與用戶需求之間往往差距較大。單一系統功能建設與用戶需求聯系不夠緊密,公眾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參與甚少,無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建設宗旨。
區塊鏈架構中真實的身份與可信的數據為公眾通過移動終端上傳各類違法違規信息提供保障,區塊鏈將違法違規行為真實的記錄在系統中,并對公眾的有效監管行為給予一定的激勵,從而提高公眾對城市管理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而一旦被認定為違法違規行為,被監管者的行為將關聯到個人征信、銀行信貸等重要領域,對公眾形成一定的約束力。
區塊鏈在交通與民生領域落地
區塊鏈技術分布存儲、不可篡改、多方維護、智能合約等特點在智慧城市的很多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隨著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加快,區塊鏈技術正逐步應用到其中各個領域中,以交通與民生領域為例。
智慧交通領域
構建現代交通網絡: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等傳統網絡技術,借助區塊鏈技術多中心化,安全可信、智能合約等特性,連接交通運輸產業中的政府、企業等行業主體,車輛,船舶等運輸裝備,道路,橋梁,場站等基礎設施,構建現代交通網絡。
融合區塊鏈的車聯網:采取基于分散區塊鏈結構的分布式密鑰管理方案,更好地保證車輛信息交互的安全性。利用區塊鏈的共識過程、封裝塊來傳輸密鑰,然后在相同的安全域內對車輛進行重新編碼,從而充分利用區塊鏈中數據無法篡改這一特性,保證數據的安全。此外,選擇動態方案可以進一步減少車輛交接期間的密鑰傳輸時間,適應不同車流量水平下的通信場景。
智慧醫療、食品安全等民生領域
通過區塊鏈技術對醫療健康數據改造后將實現用戶真正擁有自己的醫療健康數據;診療數據可以在不同醫院、藥房之間流通;用于公益募捐的病情查證, 可讓捐款走向有效監督。
在食品安全方面,利用區塊鏈技術打擊食品欺詐,促進食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的信息透明;出現安全問題時方便追責,打造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應鏈;使用區塊鏈對食品的生產、加工以及流通過程進行記錄;參與記賬的節點都能驗證和維護信息,數據一旦上鏈,便無法篡改。
結語: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數字化城市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應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但是當下區塊鏈仍然面臨諸多風險,基礎設施建設及規模化應用尚需時日,如何深入研究區塊鏈中基礎性的核心關鍵問題,占領區塊鏈競爭高地,仍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本文根據中國電子報、企業報、人民網、電子工程網、智慧城市觀察信息整理,安防展覽網編輯)
(原標題:區塊鏈技術提升 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