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會想到,一度歸于沉寂的共享單車還能重回大眾視野。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人們的日常出行受到了嚴重制約。在公共交通幾乎停運,而人們復工、求醫等出行需求又十分旺盛的情況下,共享單車成為了解決人們難題的那個“及時雨”。
由于共享單車比較安全且使用起來相對便利,疫情期間,各大平臺共享單車的使用率紛紛迎來上漲。
2月6日,哈嘍出行就曾披露單車大數據,其中顯示,1月8日-2月5日,包括廣州、深圳、北京、上海在內的多個一二線城市出行騎行量都迎來明顯增加,同時自2月10日企業復工以來,各地的共享單車需求量也是持續攀升。比如,北京單日騎行量就曾上漲近150%。
此外,美團單車也在3月份發布過北京地區的相關大數據。其中顯示在幾個工作日內,北京騎行量平均增長了187%,北京用戶平均單次騎行距離增長了69%。從這些數據中我們發現,疫情期間共享單車越來越多的替代了此前的出行方式,成為更受人們青睞的出行選擇。
而在此之前,共享單車還處于鮮有人搭理的尷尬境地。即使共享單車滿大街都是,但真正騎行的人卻不是很多。此前北京交通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北京共享單車的日均活躍只有報備總量的16%,周均活躍僅為30%,大量單車處于閑置狀態。
那么,借著疫情的這波爆發,共享單車是否能夠一改以往的沉寂現象,徹底引燃行業市場和發展呢?
就目前來看,疫情確實已經為共享單車產業招來了一波發展的“高潮”。
因為通風條件好、消毒方便、可避免人與人之間近距離接觸和病毒傳播,共享單車正在成為更多人選擇出行的交通工具。同時,國內不少醫療領域的專家也呼吁中短途出行多選擇騎行,這無疑為共享單車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再加上企業復工復產帶來的巨大出行需求,共享單車企業也逐漸迎來一次重獲用戶的機遇。
目前,各大共享單車平臺都在積極推出各類免費出行活動,希望能夠吸引和獲取到用戶青睞。比如美團單車便發起了“復工騎行周”活動,免費向所有用戶發放騎行卡;以及哈啰單車也推出了復工福利,持有哈啰單車騎行套餐的用戶可免費領取一張7天騎行卡。
除此以外,政府也在共享單車此輪發展潮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月17日,國家有關部門完成了《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衛生保障運營規范》團體標準的立項工作,計劃對共享單車消毒進行常態化和標準化規范,這同樣給共享單車發展帶來了重要裨益。
不過,即使應用短期暴增、需求迎來上漲、企業發力吸粉、大環境利好發展,但共享單車想就此打贏一場“翻身仗”也還是不容易。因為過去,上述這些利好因素共享單車同樣擁有,結果還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可見光有利好因素還遠遠不夠。
基于此,對于現在的共享單車來說,想要真正迎來復蘇除了把握住機遇之外,自身的固有問題也得有效解決,其中主要的問題便是價格和管理。
自共享單車行業經歷洗牌以來,我們會發現共享單車的價格在一路上漲。甚至整個2019年,共享單車給人的大變化就是在“變貴”。從去年3月份開始,滴滴運用的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率先漲價,后面摩拜、哈啰、ofo等也都跟進提價,目前行業基本已經告別了1元時代。
同時除了價格上漲之外,違停收費、運營范圍“縮水”也成為了行業的“常規操作”。摩拜和哈啰兩家明確規定,如果用戶將車騎出運營區域,在運營區域外關鎖,要被收取20元車輛管理費;青桔這項費用的標準是5元。
這些舉措的出現,雖然是平臺為了生存和盈利的不得已之舉,但依然讓用戶的粘性一定程度降低。單車平臺們試探用戶接受底線的步伐盡管是小心翼翼的,可這個趨勢無疑不利于行業未來的復蘇發展。因此,如果未來不能解決價格和用戶權益問題,恐怕行業一時間很難復蘇。
而在管理方面,則一直以來都是共享單車行業的一個痼疾。早期,眾多平臺林立,相互間低價搶占市場的時候,就過度擴張、管理不當而造成了大量“單車墳場”的出現。而如今,留下的玩家雖然少了,但這一問題卻始終沒有妥善解決,這顯然也制約了行業的成熟發展。
不過好消息是,目前各省市政府已經在出手強化共享單車的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分季度考核企業,綜合決定投入車輛數量;廣州則啟動指標投放,采用招投標模式配額投放;北京實行限制增量、減量調控的政策;深圳采取總量控制加指標分配的管理機制……
總而言之,各地政府都在通過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共享單車的管理與投放。而借助這些治理辦法,或許共享單車的行業管理問題能夠得以解決,屆時,共享單車離行業成熟的距離或將進一步拉近。當然,要想徹底解決共享單車管理亂象問題,短期內恐怕還是無法實現。
基于此,共享單車迎來復蘇,還需要繼續經歷時間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