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共享經濟面臨的危機在出行領域率先發酵。
據悉,美國加州政府正對Uber和Lyft等共享出行企業施加更大壓力,試圖通過法案等形式迫使這些公司將平臺上的簽約司機轉變為正式員工。對于共享出行企業而言,如果被迫進行這樣的“變革”,那么將意味著運營模式的顛覆,它們將不得不變成傳統的出租車公司。
要知道,加州是美國乃至重要的共享經濟發源地之一。如今,就連加州政府都對共享出行模式不認可,開始“下狠手”,其他地方自然也不樂觀。更何況,在疫情沖擊下,許多共享經濟企業已經在承受巨大壓力,一旦政府的支持發生改變,或許將成為“壓到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因此,Uber和Lyft等企業正展開積極抗爭,希望能夠繼續堅守住當前的運營模式,保留住共享經濟發展以來獲得的市場和利益。然而,共享經濟整體的態勢恐怕難以輕易扭轉。
過去:風頭無二
在人工智能、5G崛起之前的那兩年里,火熱的概念當屬“共享經濟”。從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出行“一炮而紅”,到共享廚房、共享民宿、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甚至是共享小板凳等各種“千奇百怪”的共享業態紛紛出現,一時間共享經濟了創業風潮。
就拿共享單車來說,在熱度高的時候,市面上的共享單車品牌不斷增多,路邊上的共享單車顏色越發豐富,而且幾乎都是免費騎、低價騎,瞬間就吸引了大量用戶,對于人們的出行習慣都造成了重大影響。很多域外企業、資本力量也紛紛涌入,試圖分上一杯羹。
共享單車瘋狂,不僅催生了一個新的業態,給創業者提供了“戰斗高地”,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而且,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還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以及順便解決了國內自行車行業萎靡不振的狀況。然而,當時的人們恐怕沒有想到,共享單車、共享經濟的退潮來得如此之快。
現在:跌入低谷
在經歷了一段迅猛擴張后,共享經濟的發展逐步顯現出一些常見的弊病。例如,因為要搶奪用戶,在擴張初期往往都采取燒錢的策略,但是這一模式并不具備長期持續性,也只有少數實力雄厚的玩家才能進行得下去。燒錢燒到一定程度后,終究還是要回到“盈利”這個問題上來的。
而且,在燒錢階段也是行業競爭無序、激烈的階段。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企業,只有手上有錢或者是有資源,就都想來分蛋糕,導致行業“魚目混珠”,在服務質量等關鍵環節出現缺失的現象,難以保障企業、行業長久發展,也不利于維護用戶的切實利益。
就以共享單車來說,競爭的白熱化推動了行業的深度洗牌,不少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和持續資本支持的品牌陸續退場,到后即使是“殘存”的兩大巨頭摩拜和ofo也相繼陷入危機,摩拜選擇了“賣身”,而ofo則深陷“退押金”旋渦,在市場上大規模退縮,難以重現昔日盛景。
至于其他共享業態,除了共享充電寶等少數細分領域外,多數都已經開始降溫。總的來看,共享經濟已經度過了擴張期,轉入了“精耕細作”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共享經濟的大規模擴張時期已然結束,接下來將是一段沉淀期。
未來:適者生存
此番,美國Uber和Lyft等共享出行企業面臨重大危機,顯示出共享經濟自身存在的一些短板和挑戰。從新興業態的健康發展來看,“盈利”是一家企業到頭來必須要實現的硬指標,燒錢的策略終究是無法一直持續下去的。除了盈利外,如果適應市場、政策的變化同樣尤為重要。
對于共享經濟領域而言,在熱潮消退的情況下,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組織結構調整和市場推廣戰略,好好利用好每一分資源;另一方面要主動根據監管動態的變化和用戶的切實需求來進行調整,在盈利與服務、創新與合規等方面取得平衡。
另外,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加快發展的形勢下,共享經濟企業也可以考慮合理使用相關的科技,提升產品品質或是服務品質,讓用戶可以獲得更好地體驗,同時也為“降本增效”打開一條新的渠道。只有綜合利用好科技、政策、市場優勢,共享經濟才能行穩致遠、浴火重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