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網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北斗等衛星導航系統在高精度定位領域應用。《規劃》在實施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工程內容中提到,要突破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等核心技術和產品。
那么,什么是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呢?其實,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就是運用建設在全國各地的北斗地基增強站,接收天上的北斗、GPS等衛星的定位信號,實時計算衛星定位誤差,為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目前,國內有很多可以提供高精準位置服務的公司。
具體來講,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發起成立的千尋位置,就是通過建設運營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及自主研發的衛星定位、數據計算等技術,為用戶提供高達動態厘米級與靜態毫米級的定位能力——他們的核心優勢是生長于云計算之上,精通于算法,擅長處理大數據,將互聯網能力帶入衛星導航產業。
在近日舉辦的華為Mate 40系列國內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華為與高德地圖、千尋位置合作,推出了亞米級車道導航,通過HMS Core開放給應用開發者。據悉,首批支持深圳,后續將支持更多城市和更多APP。值得注意的是,亞米不是長度單位,而是指測量精度的程度,亞米級的測量精度可以精確到分米、厘米甚至是毫米。華為本次發布的亞米級車道導航,是由衛星GPS和千尋位置提供的地基增強系統聯合實現。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慣性-衛星組合導航系統的應用價值逐漸顯露,相關研究結構也開始挖掘其多元化應用可能性。充分利用慣性導航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的優點,基于較佳估計算法融合兩種導航數據,獲得較佳的導航結果;當衛星導航系統無法工作時,單獨利用慣性導航能夠確保系統在較長時間內的正常工作,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業內長久以來努力達成的目標。
歸根結底,自動駕駛汽車依靠雷達、人工智能、視覺計算、監控裝置和定位系統協同合作,是力求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操作干預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有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幾年高精度定位技術將在智能駕駛這一熱點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與應用。在惡劣天氣、非視距場景或車載傳感器不穩定情況下,高精度定位技術將為智能汽車的方向感知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
實際上,標準的自動駕駛架構包括定位、感知(雷達+視覺感知)、傳感器融合、運動控制、運動規劃。在此基礎上,一些廠商正致力于增加地圖管理和集成、行為規劃和行為/動作預測,相關新產品、新技術的落地也正讓自動駕駛生態趨于豐富和完善。
自動駕駛作為復雜的人工智能工程,在商業化過程中,將直接帶動雷達、傳感器、導航系統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拿無人車來說,無人車“去安全員”,將會導致業態進一步發生質變。例如,共享出租車在各地推廣應用的速度將加快。
高精度地圖就像自動駕駛汽車的記憶,“離開了記憶,無論眼睛和思考(攝像頭及雷達+控制系統)速度有多么發達,還是無法對事件有全局把控”。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及探測、監控、導航等設備,讓車輛實現安全、穩定行駛,也將成為自動駕駛落地過程中的一大趨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