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的快速發展,在給消費者帶來更安全、更舒適和更個性化的駕駛體驗的同時,也引發了更為嚴重的信息安全挑戰。如何在做好傳統功能安全之余,進一步提升車輛的信息安全,是整個行業關注的重點。針對這一話題,近日多位專家在 “第三屆中國汽車安全與召回技術論壇”上展開了探討。本次論壇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重慶合川區政府聯合主辦。
汽車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嚴峻
據Upstream Security此前發布的2020年《汽車信息安全報告》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1月,過去四年的時間里汽車信息安全事件的數量增長了605%,其中僅2019年公開報道的針對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攻擊的事件就達到了155起,相較于2018年的80起增加一倍。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隨著汽車聯網率不斷提升,未來預計此類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
“從風險類型來看,我們認為智能網聯汽車面臨的信息安全威脅主要有七類,分別是手機APP和云端服務器漏洞,不安全的外部連接,遠程通信接口漏洞,不法分子反向攻擊服務器以獲取數據,車載網絡指令被篡改,車載部件系統因固件刷寫/提取/植入病毒等被破壞。”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標準總監高永強表示。
比如在Upstream Security上述安全報告中,僅車云、車外通信端口和APP攻擊占比在所統計的信息安全攻擊案例中數量占比就接近50%,成為了當前汽車主要的攻擊入口。另外,以無鑰匙進入系統作為攻擊載體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占比高達30%。其他常見的攻擊載體還有OBD端口、娛樂系統、傳感器、ECU、車內網等,攻擊目標十分多元化。
不僅如此,據論壇期間中國汽研聯合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評測白皮書》顯示,近兩年汽車信息安全攻擊方式也日趨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攻擊手段,還出現了利用超聲波的“海豚音”攻擊,利用照片以及馬路標識線的AI攻擊等等。且攻擊路線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化,比如通過多個漏洞的組合對汽車發起攻擊,導致汽車的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嚴峻。
“另外,目前信息安全的概念開始融入在整車及零部件正向開發的全過程中,從早期的項目策劃、工程設計到中期的樣機生產、測試評價再到后期的批量生產、產品交付,甚至使用、報廢回收等階段,都嵌入了信息安全內容。且由于車輛成為移動互聯終端后,會涉及智能交互、智能體驗、輔助駕駛、自動駕駛、軟件遠程升級等多個方面,導致汽車的信息安全還需要從整個生態圈的角度去考慮。”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萬鑫銘表示,可謂任務十分艱巨。
為何汽車會成為網絡攻擊的“新靶子”?
很關鍵的一點在于汽車“四化”的發展,讓車內的功能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車與車、終端應用、路邊基礎設施及云端之間的聯通也隨之大大增強,由此導致更多的信息安全接入點和風險點被暴露出來。
進一步分析,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標準總監高永強認為四個方面的情況尤為凸顯:第一,由于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讓智能網聯汽車與外部的連通性增強,得以產生很多用戶的隱私數據,激起了攻擊者更高的興趣;第二,智能汽車上軟件的大規模應用,導致車內代碼數量激增,漏洞數量也隨之增加,給了攻擊者更多的可乘之機;第三,基于車云通信和短距通信等,為攻擊者提供了更多的攻擊面;第四,影響較攻擊傳統的功能汽車更為惡劣,由于汽車與外部的連通性正越來越廣,一旦出現網絡安全漏洞,除了對本車及車主造成安全威脅,甚至還有可能蔓延至其他車輛,甚至上升到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層面。
而從防護技術來看,目前汽車行業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防護基礎整體較為薄弱,也是導致信息安全泛濫的主要原因。比如在車端,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分析,三類問題較為突出:第一,車內防護不足,受限于成本、技術成熟度等因素,目前車內防護仍以軟件措施為主,身份認證、加密隔離等應用不足;第二,對關鍵零部件、整車系統級軟硬件的風險評估能力不足;第三,網絡安全測試評價基礎薄弱,在車內部件、整車等方面測試驗證能力不足,整車滲透還主要依賴于人工實施,滲透深度和水平缺乏可量化評估標準。
在通信層面,業內的防護水平也是參差不齊。以車云通信為例,現階段整車企業對通信加密、車載端訪問控制、分域管理等措施的部署,進度就各不相同。對于漏洞頻現的數字車鑰匙,企業在通信安全方面的重視程度也很有限,安全機制普遍不足。至于C-V2X直連通信方面,大部分企業在證書管理系統、終端解決方案和企業初始配置環境建設等方面,更是還處于試驗驗證的初級階段,跨汽車、交通、通信等行業的安全認證機制仍有待加快推進。
還有云平臺方面和應用層面,安全問題也十分突出。“比如對云控類平臺進行攻擊,是可以直接延伸到對車本身的攻擊;交通管理類平臺一旦信息被篡改,則有可能引發大范圍交通事故,甚至交通癱瘓;而對于信息服務類平臺,遭受網絡攻擊有可能引發大范圍用戶隱私數據泄露。” 余曉暉表示。然而目前在平臺安全防護方面,口令復雜度低,遠程配置登錄接口違規暴露,網絡區域劃分隔離不當,跨站腳本、文件上傳漏洞多發等問題還普遍存在。以上種種,均導致現階段汽車信息安全隱患重重。
做好信息安全防護需多管齊下
面對著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形勢,當前無論是整車廠、零部件廠商還是第三方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以及專業的第三方檢測評測機構,都開始強化在汽車信息安全方面的能力,制定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的防護體系。
比如特斯拉建立了世界級的信息安全研究團隊,目前擁有非常嚴謹的汽車信息安全防御架構。蔚來汽車在信息防護方面也在不斷加強這方面能力,如論從技術投入還是人力投入,蔚來汽車都在國內處于前沿地位,他們的白帽團隊實力也不錯。
零部件供應商和安全公司方面,也在結合自身技術累計從不同角度研發軟件和硬件信息安全產品,來應對汽車行業對于信息安全日益嚴格的要求。并且與第三方檢測機構,如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推出的“護航”解決方案,就可以檢測、管理、規避和應對智能汽車所面臨的網絡攻擊,建立了一套涵蓋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安全體系,并與眾多主機廠聯合成立了內部汽車網絡安全實驗室,負責整車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工作。
然而,目前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很多零部件仍以外資供應商為主,他們提供的系統對于部分車企來說完全就是一個“黑盒”,在這種情況下主機廠想要從全局上構建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可謂難上加難。對此,鄭光偉認為出臺性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評測規程尤為重要。
“更何況目前在整車信息安全測評標準和測評規程方面,行業其實還存在諸多爭議,主機廠和信息安全公司理念還沒有達成一致。主機廠的評估思路更偏重于攻擊路徑的利用難度,以及攻擊對車輛資產和人身安全的影響程度,而信息安全廠商更偏重在技術本身對系統的影響。” 鄭光偉指出。由此可見,行業統一標準的推動,對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水平的客觀評價尤為重要,據悉,這也是中國汽研、國汽智聯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要編寫和發布《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評測白皮書》的原因。
終在汽車信息安全防護目標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標準總監高永強認為無論整車廠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應該遵循ISO 21434標準,基于縱深防御的理念,從技術層面建立分層網絡安全防護機制,以實現六個防護目標——進不來、拿不走、看不懂、改不了、癱不成、賣不掉。
‘進不來’即通過認證、防火墻等技術攔截不安全的或非授權的連接請求;‘拿不走’即在系統內部建立底層的保護機制,確保重要數據無法獲取;‘看不懂’即通過安全存儲、加密等技術,確保車內重要數據難以泄露;‘改不了’即防止數據非法篡改,確保數據的完整性;‘癱不成’即在系統遭受攻擊時能夠快速恢復或將影響降到低;‘賴不掉’即通過相關技術使攻擊事件能夠追蹤。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整個行業網絡安全的水平,確保智能網聯汽車后的成功。”
(原標題:汽車成網絡攻擊“新靶子” ,安全關該如何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