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機床的發展問題,討論點無非在價格、技術、市場、供應鏈等方面。而這幾年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機床企業意識到,想要打破目前的局面,補齊短板是關鍵。可以確定,未來的5到10年,是機床乃至整個制造業補短板、尋突破的關鍵時期。
2019年至2020年,機床行業發展舉步維艱。雖然其中不乏一些“逆勢而上”的企業,但對于大多數業內企業來說,日子并不好過。數據顯示,機床工具行業2020年1-6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2946.6億元,同比降低7.6%。機床協會重點聯系企業2020年1-6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同比降低11.5%。
從細分領域來看,2018年下半年開始,刀具類增速放緩。進入2019年,刀具類出現負增長并逐步下行。到2019年三季度,量具類產品開始出現調整趨勢,說明量具類的調整表現相對刀具類產品有一定的滯后。進入2020年,受突然爆發的疫情影響,工具行業一季度出現開工不足,產銷急劇下行,但刀具類產品在二季度逐漸復工后迅速恢復,而量具行業因調整滯后,繼續急劇下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降低成本、產業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就變得至關重要,智能化再次被很多企業提及。那么機床企業發展智能化真的能轉危為機,步入行業新的發展階段嗎?
筆者以為,機床企業的智能化主要面向兩個方面,一個事生產的智能化,另一個是產品的智能化。首先來談談生產的智能化。
生產的智能化體現在一個企業的方方面面。如管理的智能化,引入電子管理系統,讓工廠運行數據化、可視化。再如生產的智能化——通過云端平臺,實現生產狀況、質量等可視化監控以及訂單、物料等信息的實時更新。從而達到優化倉儲、生產、配送等環節的目的。
產品的智能化一方面體現在機床自身的智能化,另一方面體現在機床融入智能化生產環節的能力,也可以說加工的整體解決方案。產品的智能化主要是指機床的智能化升級,如典型的沈陽機床i5智能機床。而機床作為生產中的一環,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智能化的發展當中,機床的智能化也體現在它融入乃至提升整個生產線效率的能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機床企業開始涉足做加工整體解決方案的原因。
那么,智能化能帶給企業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智能制造OneLink平臺,部署“5G﹢工業互聯網”后帶來的效率提升。
據報道,作為第一期工程,臺州移動幫助銀輪機械完成近300臺機床設備的接入管理,成功實現數字化監控,降低80%以上設備巡檢成本;基于數字化生產與精準完成訂單,避免了70%以上的浪費;借助自動化數據統計,降低30%以上的人工成本;促進生產過程透明化,實現精準定位生產,產能提高10%以上;依據智能分析設備故障,提高保修與檢修效率,設備維護成本降低10%以上。統計顯示,通過第一期改造,銀輪機械的能耗整體降低了10%左右。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智能化在生產提質增效當中的效果是顯著,也符合制造業的發展規律。當然,任何藥都不可能是萬能藥,機床企業發展智能化也需要量體裁衣。
首先,我國工具行業的特點是產業集中度不高,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相對較多,其中部分企業的產品在細分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細分領域做細做精以及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同行之間的合作及融合,才是當務之急。
其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征就是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為適應我國現代制造業對提高加工效率的追求,機床工具行業還需要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強自主研發和提升服務水平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后,我國機床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都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國內市場更多體現出的是國產產品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發展需求。因此,企業要實現更大范圍的國產化必須注重創新和技術研發,體現出差異化。在這一過程過,智能化可取,但在適度。企業不能僅靠大量引進先進裝備來擺脫低端制造,當然也不能搞價格戰,甚至惡性競爭來獲取市場。
在筆者看來,智能化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企業發展道路。但是,智能化只能依附在硬實力上。對于機床企業來說重要的是要扎扎實實練好內功,在好產品的基礎上發展智能化,才能在新變化中抓住機遇,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機床企業發展靠智能化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