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熟的納米科學基礎上,大阪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在《應用物理快報》上介紹了其新開發的用于遠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的納米芯片。如圖所示,通過利用表面等離子天線和量子點中的電子激發,這套方案能夠將光子有效照射到半導體上。更棒的是,它還與即將到來的先進技術兼容,有助于提升量子信息載體之間的傳輸效率。
對于正在開發中的量子技術來說,當今經典計算機所采用的基于“0”和“1”的信息存儲和傳輸的編碼形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而通過近日發表于《應用物理快報》上的《Detection of photogenerated single electrons in a lateral quantum dot with a Surface plasmon antenna》一文,我們得知:
大阪大學已攜手合作伙伴的研究人員,通過金屬納米結構顯著增強了光電轉換的效率 —— 這也是開發用于分享 / 處理數據的先進技術、使之更接近于實際應用需求的重要一步。
“據悉,經典計算機信息基于簡單的“開 / 關”讀數,所以通過相關中繼放大技術來實現長距離信息傳輸,實現起來也是相對簡單的。
然而量子信息基于相對更復雜、更安全的量子物理特性,例如光子極化和電子自旋。因此被稱作量子點的半導體納米盒,就成為了許多研究人員所重點關注的量子信息存儲 / 傳輸組件。
然而量子中繼技術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光電信息的轉換非常低效。想要克服這種信息轉換和傳輸挑戰,正是大阪大學研究人員著力于解決的問題。”
研究一作 Rio Fukai 解釋稱:在量子通信研究中常見的砷化鎵量子點材料上,上單個光子轉換為單個電子的效率,目前仍然極低。
為此,該校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納米天線 —— 它由超小的金同心環組成 —— 能夠將光聚焦到單個量子點上,從而讓中繼設備能夠輕松讀取電壓。
“與非納米天線方案相比,研究人員將光子吸收效率提升了 9 倍。在照亮單個量子點后,大部分光生電子并沒有被困住,而是積聚在設備中的雜質或其它位置。
即便如此,這些多余的電子還是給出了一個最小的電壓讀數,使得我們能夠輕松將之與量子點產生的電壓讀數區分開來,而不會破壞設備的預期讀數。”
資深作者 Akira Oiwa 補充道:理論模擬表明,后續該技術有望將光子吸收效率提升到 25 倍。目前研究團隊正打算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改善光源對準、其二是更精確地制造納米天線。
展望未來,新技術有望在成熟的納米光子學的基礎上,推動即將到來的量子通信信息網絡的發展。借助糾纏 / 疊加等抽象物理特性,量子技術或在數十年后帶來前所未有的信息安全和數據處理應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