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研究人員提出了自無線電發明以來的第一個無電源頻率調整。這篇由牛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最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匹配發射器和接收器的頻率對電信技術至關重要。當接收器和發射器調到相同的頻率頻道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在當今時代廣泛的通信網絡中,擁有可靠地合成許多頻率并迅速從一個頻率轉換到另一個頻率的能力至關重要,以實現無縫連接。
這項研究的作者想出了一種不同的調諧諧振器頻率的方法。他們的方法與通常的在納米環上使用機械應力的方法截然不同,就像在吉他調音中通過弦鈕應用的那樣。后者轉化為更多的電力消耗,因為需要電壓來維持張力。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在預先計劃的頻率下發生共振的鈣化玻璃的振動納米環。這些共振器的頻率是通過切換材料的原子結構來調整的,這就改變了材料的機械硬度。
納米線最初擁有結晶結構,這意味著高剛度。這將產生更高的諧振頻率。通過發送電脈沖改變晶體結構,使其結構變為非晶態。這意味著較低的剛度,產生較低的共振頻率。使用另一個電脈沖,原子結構可以被切換回原來的晶體狀態。一旦晶體結構發生變化,這種狀態可以在室溫下保持數年之久。這意味著無電源調諧。
不僅是無電源的。這也是超級快的。作為博士研究的一部分完成這項研究的Utku Emre Ali解釋說,通過改變這些玻璃中的原子結合方式,以幾納秒的速度改變楊氏模量(一種硬度的測量)。實際上,這將直接影響納米環的振動頻率。
領導這項工作的Harish Bhaskaran教授解釋說,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新的框架,使用的功能材料的機械性能可以通過電脈沖改變。
根據該工程師的估計,這種方法可能比商業頻率合成器的效率高一百萬倍,速度快10到100倍。這些初步結果可能意味著未來會有更高的數據速率和持久的電池。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