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各行各業發展的第一動力。6月份,多波長光電突觸、原子級新量子電路、相干原子激光器、激光刺激熒光成像、新型光學神經網絡芯片、最小遙控行走機器人......又一波科技研發成果,后續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也將讓有關領域煥發新的活力。
多波長光電突觸
近日,美國和韓國的研究人員宣布成功開發出一種多波長的光電突觸,其能夠在同一設備中進行光數據傳感、存儲和處理,未來有望在機器視覺、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據介紹,光電突觸使得光學數據傳感、記憶和處理能夠集成在同一個設備中,就如同人眼一樣,視網膜可以感知光學數據,而記憶和處理的任務則由突觸和神經元完成。
該項目的下一步是建立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在硬件水平上使用一系列設備,以測試和比較模式識別的準確性與模擬結果。
原子級新量子電路
據了解,原子級新量子電路來自于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的研究人員和一家名為(SQC)的初創公司開發。原子級新量子電路基本上指的是一種僅由幾個原子組成的量子集成電路,如由嵌入硅中的10個碳基量子點組成,其中有6個金屬門控制電子在電路中的流動。
相比之下,這種新量子電路可以被用來研究更復雜的分子,最終可能產生新的材料、藥品或催化劑。這個10原子的版本正好處于經典計算機所能模擬的極限,因此該團隊的20原子量子電路計劃將首次允許模擬更復雜的分子。
相干原子激光器
一組物理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可以成功制造出一束與激光行為相同的原子束,而且理論上可以“永遠”保持運行。
事實上,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成功研制出的原子激光器都是脈沖型的,而不是連續型的。就“原子激光器”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原子激光器是一束由原子組成的光束,以單一的波形式行進,未來有望用于測試基本物理常數和工程精密技術。據說,該團隊目前正在尋找一種穩定的物質光束,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與目前使用的光學激光器類似的激光應用。
激光刺激熒光成像
日前,一個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宣布,他們成功利用激光成像技術,在一塊具有近1.3億年歷史、出土于中國的化石上首次發現了完整的恐龍肚臍。據說,此次發現中。該團隊借助了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激光刺激熒光成像。
激光刺激熒光成像主要是借助詳細的激光成像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識別出恐龍肚臍位置皮膚和鱗片模式的變化,這代表著幼年恐龍重新吸收卵黃囊的位置。據介紹,這是科學界迄今發現的動物有肚臍的最古老記錄。
新型光學神經網絡芯片
據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成功開發出一種強大的新型光學芯片,這種芯片每秒可以處理近20億張圖像,為下一代深度學習系統提供了更快、更節能的神經網絡。
新型光學神經網絡芯片神奇之處在于,它處理的不是電信號,而是光的形式的信息,能夠在0.57秒內對每個字符進行分類,每秒處理17.5億張圖像。總結來看,該芯片消除了傳統計算機芯片中的4個主要耗時障礙:光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將輸入數據轉換為二進制格式、大存儲模塊以及基于時鐘的計算,保持著高速處理性能。
遙控行走機器人
日前,由美國西北大學主導的國際工程師團隊創造并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小的遙控行走機器人。這種亞毫米級機器人的神奇之處在于,不但擴展小型系統的功能和性能,使其更接近現實世界的應用,還可以通過激光遙控行走、彎曲、扭曲、轉彎和跳躍。
據說,團隊是受到立體書中的3D圖片的啟發,研究小組在螃蟹機器人身上使用了形狀記憶合金,用激光從不同角度加熱它,刺激它的形狀發生變化,并在此過程中產生能量讓它移動——激光的方向決定了機器人的移動方向。
除了這種機器人,工程團隊還用相同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創造了類似圓形螺旋和雙層螺旋的微型機器人。Rogers表示:“有了這些裝配技術和材料概念,我們可以建造幾乎任何尺寸或3D形狀的行走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