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儲能還只是光伏、風電后面的小跟班,盡管有一定的出場率,但卻一直被籠罩在主角們的光環之下,關注度并不高。直到今年,在中國“雙碳”戰略拉動、國內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博弈、全球能源價格飆升等多重刺激下,儲能正式跨過了蟄伏期,發揮作用的邊界與場景被不斷拓寬,呈現出國內和海外市場“雙開花”的局面。如今,儲能已經與同屬新能源產業鏈的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賽道并駕齊驅,從“龍套”逆襲成“主角”,并且隱隱有了扛起新能源大旗的勢頭。
儲能的火爆與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持續出臺密不可分,之前儲能行業可能幾年才會出臺一項政策,現在一年出臺幾十項政策。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我國共發布儲能相關的國家性政策52項,其中供給側相關政策23項,需求側相關政策18項,市場機制相關政策11項。全國各省份地區共發布儲能相關政策437項,其中供給側相關政策177項,需求側相關政策156項,儲能相關補貼政策51項,電力現貨市場相關政策53項。目前,國內已有24個省份地區頒布了新能源配儲政策,要求新能源電站通過自建或租賃的方式,按裝機容量10%-20%比例配置儲能設備。
據光大證券預測,2025年中國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0.45萬億元,2030年將達到1.3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30年僅僅是我國“雙碳”目標里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年份,面向更加長遠的2060“碳中和”目標,儲能產業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儲能市場的N個細分賽道
密集出臺的利好政策,加上賽道前景足夠廣闊,儲能自然而然成為行業和投資人眼中的新風口,由此衍生出來多個細分賽道。
按照儲存介質和技術原理的不同,儲能技術可以大致可以分為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和儲氫幾類,物理儲能和電化學儲能是市場的絕對主流。當前,物理儲能的主要應用形式有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和飛輪儲能,其中抽水蓄能占比最大,達到86.5%,其優點是成本低、壽命長、效率高、容量大、穩定性好。電化學類儲能主要應用形式有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鈉硫電池、二次電池、液流電池等各類電池,其中鋰離子電池占比最大,達到89.7%,其優點是技術成熟、能量密度高、循環次數多、使用壽命長。
盡管長期以來全球和中國儲能的市場接近九成都是抽水蓄能的天下,但電化學儲能才是現在儲能賽道里的“頭牌”,是資本市場里爭相追捧的“新寵”。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國內并網、投運的66個儲能項目中,有51個是電化學儲能項目,還有12個是抽水蓄能項目。
這其中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光伏應用起量和新能源配儲政策出臺后,儲能迎來井噴式市場需求,抽水蓄能受地理條件限制,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儲能需求;二是抽水蓄能主要應用于容量儲能,在功率儲能方面尚有欠缺,而電化學儲能則可以兼顧,并且可控性高、能量密度大、轉換效率快;三是建設一個抽水蓄能電站往往投資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規模,建設周期動輒5-10年,投資大且回報周期長;四是電化學儲能目前市場上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供應鏈,相應企業可直接切入儲能賽道,并且可根據需求靈活安排項目的規模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電化學儲能風頭正旺,成長性更高,但抽水蓄能也絕非昨日黃花,未來幾年的削峰填谷肯定還是以抽水蓄能為主。根據英大證券測算,抽水蓄能的度電成本約為0.23-0.34元/kWh,電化學儲能的度電成本約為0.67元/kWh,抽水蓄能目前仍是性價比最高的儲能方式。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到2030年抽水蓄能的占比還會達到70%-80%,當電化學儲能的鋰電池成本不斷下降,新技術不斷成熟,新型儲能規模才會逐漸超過抽水蓄能的規模。
電化學儲能巷戰一觸即發
當前穩坐電化學儲能頭把交椅的鋰電池儲能系統由電池、儲能變流器、管理系統其他設備及系統集成等核心部分組成,其中,電池組的成本占比約60%,儲能變流器(PCS)占比約20%,其他成本占比約20%。提到電池組,熟悉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的讀者肯定會想到兩家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它們又來了?沒錯,準確地說是它們早就來了。
2011年,寧德時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了兩個業務目標,一是動力電池,另一個就是儲能電池。過去11年里,寧德時代不斷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或入股等方式布局儲能賽道,現在在儲能側的營收已經相當可觀。寧德時代2021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收為1303.56億元,同比增長159.06%。其中,儲能系統業務營收為136.24億元,同比大增601.01%,在總營收中超過十分之一。
與寧德時代相比,比亞迪入局儲能的時間還要更早一些。2008年,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即開始重點布局儲能賽道。比亞迪2021年財報顯示,其儲能業務借新能源發展的勢頭增速明顯,在儲能行業的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上,收入約164.71億元,同比增長36.27%。
從生產角度來說,儲能電池產線與汽車動力電池產線基本上可以通用,區別只在于儲能電池對循環充放電次數要求更高,儲能電池循環次數約需達到6000-8000次,汽車動力電池循環次數只需達到1000-2000次。有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行業巨頭珠玉在前,其他電池企業怎能放過眼前的機會?近年來,蜂巢能源、億緯鋰能等企業也紛紛切換部分產能,已經見勢跟上。
與此同時,電化學儲能系統里除了儲能電池外另一高占比成本——儲能變流器賽道的行情也同樣水漲船高。與儲能電池市場類似,早期入場的也是各種專業背景的公司。因儲能變流器與光伏逆變器系出同源,逆變器和電力電子器件頭部企業如陽光電源、科華數據、索英電氣、上能電氣、南瑞繼保、科陸電子等已經捷足先登,賽道上還有利用太陽能光伏、微電網和遠程電力系統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經驗占領儲能市場份額的盛弘電氣、新風光、首航新能源、華自科技、智光儲能、古瑞瓦特、固德威等企業。隨著不同背景的企業涌入賽道,未來幾年,儲能變流器市場也將和儲能電池市場一樣,迎來慘烈的廝殺。
除了傳統企業入局外,市場也迎來了不少跨界選手,其中不乏行業巨頭和明星企業——美的收購了以新能源業務為主的合康新能,承擔其新能源儲能相關業務;永泰能源與海德股份合資成立德泰儲能,經營范圍包含儲能技術服務、電池制造、電池銷售等;杭鍋股份改名“西子潔能”,與紹興綠電能源簽署了首個儲能項目合同;韶能集團與大舜公司合資成立瑞儲新能,主要從事風電、光伏、儲能等項目投資開發。三一集團在湖南長沙成立了三一鋰能,業務包括電池制造、銷售、租賃、儲能等;小米和華為宣布共同入股衛藍新能源,主攻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研發與生產……,近期,諸如此類的新聞報道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已有22家上市企業跨界投資了儲能。
萬億市場錦衣之下的隱憂
面對儲能這樣一個確定高增長的寬廣賽道,傳統電力行業、動力電池行業、光伏行業以及其他行業的玩家魚貫而入,所有人都只顧著蒙眼狂奔,呈魚龍混雜之勢。其實,現在的儲能技術與兩年前相比并沒有實質性的提升,以電化學儲能來說,充放電速度、電池密度、安全性等關鍵性的考察維度都沒有發生革命性變化。
不管是投資者還是創業者,想在儲能賽道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從產業鏈結構來說,首先,行業巨頭已經存在,沒有任何資源的外部投資方不敢隨便進場,進場了可能也賺不到錢;其次,儲能賽道很香有目共睹,產業鏈中上下游的企業都在延伸產業鏈,如電子元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現在很多都盯上了儲能和電池項目;再次,原本的中游制造商正在借機擴張產能,搶占市場。一時間,整個賽道十分內卷,因此在儲能火爆的同時,也有投資人感嘆:“儲能不賺錢。”
從技術角度來看,儲能的材料和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曾就國內動力電池與材料企業面臨的課題發表四點看法:一是材料革新,即正、負極和電介質材料如何創新;二是技術突破,即關鍵技術瓶頸如何突破,如何實現低碳制造;三是產能問題,即如何破解低端產能過剩與優質產能不足問題;四是成本問題,即如何面對原材料漲價,采取新的技術策略。當前,儲能項目很多時候是叫好不叫座,成本是其中的一大痛點。2022年以來,儲能企業普遍面臨成本上漲及毛利率下滑雙重壓力,即使是龍頭企業也不例外。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儲能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71.41%,實現收入127.36億元,但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36.6%驟降至6.43%,同比下滑了30個百分點。此前的新聞報道中,曾有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向媒體透露稱:“公司儲能項目今年已有十幾億元訂單在手,但是受上游資源成本影響,暫時不敢接單了。”
事實上,儲能賽道不僅供給側有原料成本問題,發電側和電網側還有建設成本、后續運營成本問題。據了解,國內儲能產品營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售賣儲能類產品、提供運維服務,企業主要通過投標方式獲單;二是為發電站和電網存儲多余電力、提供電力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獲取相應收入;三是面向用電側,在電力峰谷差價過高的地區,利用儲能產品將低價電力存儲起來,再在電價高峰時向企業賣出。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當前發電側、電網側儲能的招投標其實并不賺錢,甚至還有一些新能源發電站配置了儲能之后,儲能產品卻處于零調度的狀態,沒有真正地融入國家電力系統。同時,安全問題也是儲能賽道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系統性問題,涉及到多種因素。近十年,全球至少發生了30余起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當前,我國儲能產業安全與標準體系也還處于逐漸完善階段。由此可見,儲能賽道的商業模式還有很多堵點有待疏通。
誠然,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加速推進,儲能必將與光伏、風電相輔相成,成為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主力軍。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儲能現在還處于政策驅動市場的階段,商業模式并不成熟。在很多項目中,以初始投資成本取代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是業主投資的核心考量因素。我們相信,隨著行業格局的不斷變化,只有那些深度融入市場運作,打磨出更加高效低成本解決方案,探索出更加成熟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成為市場的勝者,真正的利國利民。而那些投機取巧,妄想借機渾水摸魚的企業,終將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被市場無情淘汰,最終只會害人害己。
原標題:儲能萬億市場錦衣之下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