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電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能源汽車開始走向千家萬戶。在方便人們的出行生活的同時,補能成為了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面前的重要問題。
2023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年充電樁產量191.5萬個,比上年增長80.3%。充電樁數量的增長,意味著新能源汽車補能網絡的不斷完善,但要注意的是充電樁建設應當考慮到當地的電網承受能力,為此,部分地區提前開展了車網互動商業模式的探索。基于此商業模式誕生了雙向充電樁,車主既可以把自己車里的電賣給電網,也可以像使用傳統充電樁一樣給車充電。
此外,為加快充電效率,車企們紛紛投入充電技術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大電流快充技術,另一種則是高壓快充技術。前者以特斯拉為代表,后者以小鵬汽車為代表。
除了快充模式,換電模式背后的技術也在迭代。以蔚來剛發布的三代換電站為例,其換電時間較二代換電站縮短20,日服務能力提升30%,電池數量也從13塊增加到21塊。
目前,蔚來已經啟動了2023年千站計劃,今年計劃新增1,000座換電站和10,000根充電樁,未來會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持續進行充換電設施的建設布局。根據業內人士估算,蔚來汽車每個換電站的建設成本大約為150萬元,每個換電站每年的運營成本大約為50萬元,對于蔚來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除了大力推進充電網絡的建設外,氣候條件差異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相差較大,冬季北方室外溫度較低,給電動汽車的補能帶來了嚴峻挑戰。由于室外溫度較低,鋰離子活性降低,快充技術喪失優勢,北方地區的電動車多采用換電模式進行補能,但寒潮等天氣造成的底盤結冰問題,成了部分北方車主換電的攔路虎。底盤結冰致使機械臂難以取下電池,只能通過人工方式解凍,換電時間被迫延長。
此外,一些新技術的發展也對換電模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車身一體化技術是將電池融合進車身底盤從而讓車身輕量化、減少電池模組件,進而提升續航里程的技術,這項技術的應用除了帶來車身重量的變化外,整車零部件的減少也使得車輛的單位成本有所下降。但這項技術給換電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由于采用了一體化設計,電池與車身難以分離,基本告別了換電模式。
近年來,為支持、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相關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充換電設施網絡正在逐步形成。完善補能體系建設,要因地制宜,通過優化充換電站配置,有效提升充電效率,這樣才能改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出行體驗,促進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